中興大學 發表牛樟芝指紋圖譜

工商時報【李淑慧】 中興大學研究團隊繼去(2010)年研究發現樟芝子實體中的「安卓凱因A」(Antrocamphin A)具抗發炎功效,今年度再度發現牛樟芝子實體中具代表性的麥角固醇(ergostane)骨架化合物(即樟芝酸化合物)亦具有抗發炎的活性,並從牛樟芝的菇體(子實體)分析出13種代表性的化合物,進而建立牛樟芝子實體的指紋圖譜,作為牛樟芝的鑑定、品質分級及生產品管的依據。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指出,該研究為興大與台灣利得生技公司所共同執行中科管理局研發精進產學合作計畫,研究團隊嚴謹地從全台各地搜集不同的牛樟芝進行分析,甚至除採收不同生產期之牛樟芝,更試著將牛樟芝培養在不同的木材上,看看這些不同的組別之組成份指紋圖譜的差異性,找出最合理、最適合的品管依據。 在指紋圖譜建立之後,未來只要對牛樟芝之特有的成份,則可依據其方法去純化及製造。 例如,目前市面上已有數家業者推出具健字號的牛樟芝產品,健字號的產品依規必須標示內含物,在牛樟芝的內含物中大家公認牛樟芝之三萜類是很重要的,而三萜類是很重要的一群化合物,當大家無三萜類的標準品時,只能從總三萜去做定量,而總三萜僅是推估的參考值。 該計畫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可以將特有的三萜類、把單一成份分離出來,經由檢量線的定量,算出其在萃取物中實際的量,這便是比較準確的算法,也符合了國際上對健康食品、植物性藥品,以及保健食品的規範。 王升陽表示,人工培養的牛樟芝子實體於牛樟木上培養9個月即可產生與野生牛樟芝相類似的成份組成。 該研究團隊證實,雖然牛樟芝在不同樹種的木材上均可出菇與成長,但是所產生的化合物與培養在牛樟木上菇體所產生的成份大不相同,而透過牛樟芝的指紋圖譜則可快速並清楚地作出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