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忘了自己是動物

更愛吃紅蘿蔔上剛長出的新芽
更愛吃紅蘿蔔上剛長出的新芽

文/攝影 蘇佳欣

最近發現,我的手機相片有自動分類的功能,可以打關鍵字找出所要尋找的動物、植物與風景相片。特別的是,還可以找出拍攝相片當時所處的時間和地點,若要串連人事時地物的視覺記憶,實在比以前方便許多。不瞞您說,我蠻訝異自己竟然照了上千張歸類為哺乳類,同時是囓齒動物的相片,主角當然是我家的寵物兔一家人。不,嚴格來說是一家兔。

然而,如果我要找人與兔的合照,卻得透過動物分類,而不是從人物下手,這點讓我更加訝異。有點搞不清楚人工智能到底如何辨識和運作,即使我當然知道人工智慧顯然與人類智慧在本質上有所相異,仍然忍不住打從心底懷疑。或許以某種標準來看,人工智慧才是絕對理智,甚至完全正確的區分人物與動物,並且不帶一絲個人情感的清楚判別,當人物與動物合照,應該算是動物。

無意間在圖書館年度新書區,看到「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一書,副標題是重思生命起源與身而為人的意義。仔細閱讀下來,該書作者主張人類和動物之間的界線,其實並不如多數人以為的那樣明顯。人類對自身是動物性的恐懼,人類對身為動物的抗拒,經年累月濃縮或轉化為人「有靈魂」、「有智慧」和「會思考」等概念,用來比較區別,或者充其量拿來安慰自己而已。唯有認清人類「身為動物」,才能真正化解或理解人性和動物性的矛盾。長久以來,我自以為把寵物當作家人,應該不算太糟。看完此書,才明白惻隱之心、關懷動物或照顧動物之餘,忘了自己就是動物的人類才真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當好動物。天真的我本以為兔子應該知道我是主人,殊不知搞不好比我還聰明的兔子,可能只把我當成餵養照顧他們的動物吧!

看著儲存在手機的相片,養了十幾年的兔子,始終看起來像「小兔子」般的年輕可愛。就像身為動物的人類,有些人的確已經不年輕,但笑容看起來年輕。有些人實際還不太老,但笑容卻顯蒼老。整體而言,人類的確跟其動物一樣,都吃喝拉撒睡且會生老病死。另一方面,壽命跟生命年限會不會只是個數字而已,是否還有其他超越這種生命循環,尚不為人知的另類真相存在呢?比如說,生來就沒神經的海綿,人類本來以為是植物,後來卻大翻轉歸類成動物,甚至還可以變成充滿喜感的海綿寶寶那樣完全顛覆與超越。

書中並反思海德格的名言:「只有人類會死(die),動物僅僅消亡(perish)。死亡並不存在牠們的未來與過去。」如今其中兩隻大齡兔子已不在「人間」,我不認為他們僅僅消亡而已,無論兔子是否理解明白自己的存在(人又不是兔子,怎能知道兔子到底知道不知道),手機相片證明他們曾經存在,並具有獨特個性並完成生命意義,最終當然也會死亡,肉體停止運作而離開這個世界,跟人類沒兩樣。想不到一本社會科學的書,讓我對自己的動物身體與動物生命,有了完全不同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