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 脫離瀉藥人生

醫林勤美中西醫聯合診所內婦兒科主任賴香君醫師
醫林勤美中西醫聯合診所內婦兒科主任賴香君醫師
便秘問題中醫藥已有完整的治療系統
便秘問題中醫藥已有完整的治療系統

臺中一位35歲楊小姐,時常腹脹,都4-5天才解一次便,還沒當上小富婆就先當「小腹婆」,由於大便很硬,經常會肛裂出血或痔瘡發作,都需要吃很多瀉藥甚至浣腸才能排便,對排便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去年底開始發現瀉藥變得越來越難買到,排便非常辛苦,所以來尋求中醫治療。醫林勤美中西醫聯合診所內婦兒科主任賴香君醫師表示,經過2個月調理,已經不再需要瀉劑幫忙排便,也回饋說正常排便後皮膚狀況都變好了。
 
賴香君主任指出,便秘指的是每周排便次數少於三次且為硬便或排便有困難,排便費力、解不乾淨的感覺,常伴隨腹脹、腹痛的情況。因排便不順,蹲廁所太久,局部會併發肛裂、痔瘡發作。宿便囤積體內,則會造成肥胖、內分泌失調,面部、腋下長痘瘡,甚或陰部也會長痘痘,讓人坐立難安。

賴香君主任表示,便秘好發於中高齡長輩、女性,但隨著現代飲食西化、外食族纖維攝取不足、水分攝取不足、少運動、生活壓力大,有便秘困擾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便秘最直觀的治療即是瀉劑、浣腸等,雖可立竿見影,但服用時可能有腹絞痛感、不吃藥就不大便等情況,讓慢性便秘患者諸多苦惱。

賴香君主任提到,受新冠疫情影響,西藥軟便劑缺貨嚴重,加重慢性便秘患者的生活不便,但其實便秘問題中醫藥已有完整的治療系統,調理後可脫離便秘吃瀉藥的循環。便秘在中醫稱作「大便難、便閉」,根據病人的症狀表現分為三大類型:一、實熱型的患者大便乾硬難解,口乾口臭,比較怕熱。建議要高纖維飲食、多喝水、減少辛辣炸物、少吃堅果類。二、氣滯型的患者有便意但卻解不出大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會因壓力而加重便秘。建議要壓力調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不要邊上廁所邊滑手機。三、陰虛型的患者大便乾如羊屎,常熬夜的人較容易發生。建議要多喝水、改善睡眠品質、多吃養陰的食物,如:木耳、黑棗、桑葚、蓮藕等。

賴香君主任分享,中醫藥個人化的醫療具有調整腸道蠕動狀態、加強人體新陳代謝的效果,再配合中醫師衛教正確的飲食習慣,幫助患者脫離吃藥才能解便,沒吃藥就便秘的循環。患者中一位75歲阿姨,十餘年來覺得大便越來越不順,兩年多前因排便困難,開始反覆就醫,期間發現3cm息肉做過摘除手術,手術後第一個月解便正常,但第二個月起,解便不暢情形又出現。又開始就醫之路。疫情三級警戒後,因醫院管制,自行於地區藥局買軟便劑服用,但解便仍然困難。後來經過中藥治療,解便不暢已改善,後續搭配體質用藥(滋陰、理氣),軟便藥的劑量一路下降,已經降至最初的十分之一量,排便都很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