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打工人:一年花二十萬上培訓班,教育沒辦法佛系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李卓 沈方偉 宋美璐,編輯:邢昀,36氪經授權發佈。

在2020與2021交替之際,最早一批的90後,已經走完了他們的而立之年。在中文語境中,三十而立,意味著開始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也意味著成為社會和家庭的中堅,開始承擔更多責任,面對更多挑戰。

三十而立,但也僅僅是三十而已,依然有諸多的可能性和未知的事物將要發生。這一次,我們和豹變的讀者, 30歲左右互聯網、新經濟從業者們聊了聊,瞭解他們遇到困惑和焦慮,以及如何化解。

今天是「三十而已」專題的第四篇,關於育兒。

在2020年播出的一部熱劇《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顧佳為了把兒子送進頂級幼兒園使出渾身解數,引起一批年輕父母的共鳴。

三十歲的人,在焦慮房子、職業之外,更多陷在育兒焦慮中。而育兒也最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又進一步放大了焦慮感。

90後這一代人,作為「獨一代」自小被父母捧在手心裡,物質生活充裕,對於下一代也有更高的期待,他們希望孩子有最好的生活環境、最優質的物資教育資源。而隨著社會流動性的降低,代際傳承過程中如何防止下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驅動著大家走向「內卷」。

從備孕開始,90後父母們就開始在論壇、公號、APP裡學習各種知識,比較各類產品,對娃的焦慮精確到第一口輔食到底吃啥。吃穿用度一定要最好的,早教、啟蒙一個都不能少,娃長大之後興趣班、學區房,各種升學、競爭壓力來襲。

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推高的育兒成本,巨大的競爭壓力,信息爆炸下各種「隔壁家孩子」帶來的對比,讓養娃成了一場「軍備競賽」。

01 我做了個表格,列了要準備的嬰兒用品及各類產品優缺點

王星|律師

一直擔心養娃會佔據兩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影響幸福感,所以結婚三年了才有計畫要娃。計畫提上日程了,才發現並不是想要就能要上。

一線城市工作節奏都挺快的,我出差多,一直有些內分泌失調,還經常失眠。備孕一段時間發現沒有結果,心裡有點慌,開始跑醫院做各種檢查,女性總會有莫名其妙的壓力。

調理了半年終於懷孕了,結果發現有些指標不好。那段時間因為HCG翻倍不理想總是請假去醫院,又擔心自己因懷孕喪失工作上一個比較好的機會,我甚至帶著電腦去醫院排隊。最終胎停了,對我打擊很大。

2020年春天再次懷孕,不知道是激素刺激還是心理作用,整個人很焦慮,想給娃最好的。

先是關於去哪生的問題,我和老公就做了三個方案對比:家附近的公立醫院、比較遠的公立醫院國際部、私立醫院。最終綜合考慮服務質量和醫療實力,決定在公立醫院的國際部建檔,萬一出了啥問題,綜合性醫院專業實力更可靠,缺點是價格略貴,花費大概得七八萬,距離遠,只能犧牲一部分工作時間了。

有了第一次胎停的經歷,第二次我格外小心,初期恨不得每週都去做B超。每次產檢前都很焦慮,擔心出問題。沒事就瀏覽小紅書、知乎、豆瓣上各種經驗貼,還加了一些群,大家都很焦慮,另外會交流準備什麼東西。我甚至還做了一個excel表格,奶瓶從價格到材質的優缺點對比,尿不濕、嬰兒車、衣服要買哪一種,什麼合適,大概就是「照書養」。

花費上比較大頭還有,請月嫂還是月子中心。北京的月嫂好像年年都在漲價,基本上26天都是1萬2起步吧,月子中心五萬起步。家裡因為這個意見分歧比較大,老人覺得沒必要住月子中心,但是我覺得生個娃我已經承擔很多責任了,想給自己更舒服的環境,娃剛開始也能有更專業的人照顧,最後定了一個中檔的月子中心。

沒想到,哺乳期因為各種原因又辦了一張卡通乳,然後在月子中心還額外定了盆底肌、腹直肌修復,都是錢。生完娃之後自己身體總是不太好,不停去醫院,我又辦了一張健身卡,希望自己趕緊能恢復。

不過這些花費只是剛剛開始,四腳吞金獸之後的威力才會越來越大。這個階段我只想自己盡快恢復。

焦慮是多方面的,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打亂了以往的生活節奏,現在焦頭爛額的。另一方面,想到工作上的競爭更焦慮,懷孕、生娃、哺乳,再到未來帶娃,我感覺自己在職場基本上沒有空間了。

02 最大的焦慮,大概就是擔心孩子不如我們

任勝霖|北京某互聯網公司

按照世俗標準定義來說,我應該算是成功的吧,屬於「中產階 級」了。

19歲到北京上大學,待了十五年,拿了北京戶口,買了學區房,有車,在一家中型在線教育公司做管理層,家庭年收入90萬上下,有一個孩子現在上小學一年級。

看著挺體面的,但其實也沒那麼光鮮。房子還欠不少貸款,大概六七百萬,早幾年為了孩子上學換到海淀中關村一小的學區房。現在家庭第一大開支是房貸,第二大就是孩子的日常,然後是保險理財存款,不少是為孩子準備的。我和老婆不怎麼花錢。

我是從江蘇徐州出來的,那是蘇北窮地方,同年齡段裡我還算混得不錯,但越是我們這種從小地方出來的人,得到的越多越害怕失去。最大的焦慮,大概就是擔心孩子不如我們這一代,現在的生活未來能不能繼續保持下去。

如今錢一年比一年難掙,機會也少,我們公司往年最少招幾十個應屆生,今年就要五個,公司管理層今年還集體降薪20%。

我們這一代人需要面對的,可能是孩子普遍不如父輩一代。他們環境確實更舒適,會更追求享樂。但未來經濟沒有了高速增長,社會上機會有限,過去說階層固化,今年說內卷,他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會是什麼樣。

說遠了,其實眼下的煩惱就不少。我們家孩子作業不少,每週三門興趣課吧,不僅要幫他輔導功課,興趣課也得陪著,有的我們甚至也跟著自學點回家陪練,一天忙十七八個小時真的累,晚上躺下就什麼都不想了。

孩子也很累的,但同班同學、同事家的孩子都是這個節奏,大家都一樣,不僅是成績,他家孩子去學編程,你家孩子會幾門外語,大家都在競賽你也得跟上,不然以後差距越來越大。

這幾年我愛人覺得很累,提出賣掉房車,去南方環境好的三四線城市,足夠我們家維持體面的生活。但我很難接受,好不容易擺脫小城市的命運,北京就是這個國家最好的城市,為什麼不想往高處走反而要往低處流呢?這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萬一以後他不滿意,問起來我們該怎麼回答?

養好孩子也很難,之前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他好朋友爸爸開了一輛賓利,我們只開了一輛雅閣。小孩子還不懂車的價格,但他還是能感受到差別,回家跟我說,爸爸為什麼我們要開這個車,不開那個好看的車。

我如何教育他呢,除了那些課本上知識和興趣班外,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東西我都還沒真正想清楚,跟他說真話還是假話?現在就告訴他階層差距嗎?我們不錯,但還有人比我們更好得多,要讓他現在就變得功利嗎?

我也很清醒,其實我們能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沾了社會上升期的光,包括戶口,在北京買房,擁有現在的生活,你是既得利益者,這種好運氣能維持多久呢,說不準。

有時候我感覺活得挺清醒的,但這種清醒僅僅限於我自己獨處的時候,一旦要和孩子相關,那我就不能免俗了,別人追什麼我也追。

03 有420個家長的年級大群,氛圍慢慢就不太對了

狄雲|某金融機構品牌總監

我是朝陽媽媽,小孩今年七歲,上小學一年級,在東城上學。和絕大多數家長一樣,我的家長群有三個,一個是有老師的官方群,另外兩個是只有家長的班級群和年級群。

最讓我焦慮的是年級大群,有420個家長。

我家小孩是2020年9月份入學,所以也是今年9月份才組建這些群的。最開始所有家長都挺懵逼的,有一些KOL式家長會分享一些育兒觀點,但慢慢地群裡氛圍就不太對了,開始有了一些Show Off的東西,有家長會說鋼琴要趕緊考級啊之類的。

還有家長會拉小群,說是拉一個群讓孩子每天在群裡做英語打卡,結果進群後發現這個家長完全就是在炫耀自己女兒英語口語有多好。

雞娃分成「葷雞」和「素雞」。「葷雞」就是以學科類內容為培養方向,比如以提高語數外等主要課程為目標,在小學一年級就是搞單詞數量,還有上奧數。我知道群裡有一些「葷雞」家長送孩子去上學而思的超青隊、創新班,要上好幾個課,很可怕的超前教育。

「素雞」就是培養娃的素質教育,提升美育上的技能和審美。「素雞」好一些,相比「葷雞」沒有那麼血腥。我加了一個清華畢業的海淀媽媽組織的群,就是看一些美術展、話劇什麼的。我家小孩3歲時,我們就開始一起看話劇,一個月大概看3-4場,有我小時候喜歡的《馬蘭花》《小王子》,也有新的一些IP,這種雞娃方式就挺好的,也打開了我們家長認知的大門。

有些大V自己是金字塔頂,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結果勸很多人別焦慮,開小賣鋪也沒事,這種就很扯淡,你就在羅馬,跟別人說「別去羅馬,羅馬沒意思」,站著說話不腰疼。

雞娃和焦慮不可避免,但你需要找到自己舒適的方式,在偏素質教育的群,自己也樂在其中,也不斷提升自己。有個家長朋友為了讓小孩學美術更便捷一些,生生把自己熬成了美術大師,打開了自己的另一扇門。這是一個挺好的促進家長自我迭代的方式,也能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家娃3-4歲的時候和我關係不好,不懂我的教育,5歲多突然就明白我的心思了,關係變得很好。我小時候喜歡棋魂,她也正在上圍棋班,我就讓她看我小時候喜歡的《棋魂》動畫片。她看得非常認真,跟我說「媽媽,原來小光學棋也有遇到瓶頸的時候」。即使她現在下棋的時候被對手吃了37個子時還會哭,但已經要比過去更平常心了。

我把自己感興趣的告訴她,看到我喜歡的東西被她喜歡,這是親子關係最有成就感的一環。

04 五個班一年花費16萬,教育沒辦法佛系

王天|某互聯網大廠運營

我是小鎮青年,還有個姐姐,現在也在北京。

和很多晚婚晚育的同齡人不一樣,我家娃今年已經8歲了。孩子媽媽年齡比我大一些,比我要著急,所以很早就要了小孩。

我有一個女兒,4歲的時候開始上早教,報了美吉姆,幾年前的早教班還不算貴,每年2萬塊錢就夠了。後來陸陸續續報了課外培訓班,那才是花錢的大頭。現在還在學的班有五個——英語、奧數、舞蹈、古箏、乒乓球。

奧數和古箏是我和她媽媽給報的。我自己沒有上過好學校,因為數學拉跨最後只上了個三本,想讓她數學學好一點,反正文理都需要。古箏的話,女孩子嘛,會點才藝可以考個藝術院校,萬一她學不好數學呢。我這也算投資對沖,是吧。這也是她媽媽的想法。

乒乓球、舞蹈和英語是她自己要報的,她很喜歡。這五個班一年花費共16萬,是養娃支出的大頭,剩下的也就花個3、4萬。一年大概二十萬,不算貴,也不算便宜。我有些同事在生娃前嘴上說著堅決不報班,要佛系,等生了之後比誰都「雞娃」。

也有的同事是被迫報班,孩子的小夥伴、同學都在輔導班,報班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種社交需求。沒有報班的話,孩子和其他小夥伴也沒有話題可以聊。在現在這個節點,教育方面真的沒有辦法佛系,每個家長都被捲進來,也挺無奈的。

我今年剛買了套學區房,二套首付多月供少。原來的房在天通苑,之前租給了蛋殼,還遇到了不給租金的事,就解約了。我現在在公司的職位相當於杭州某巨頭的P7,沒有期權,稅後收入還完房貸也就剛剛覆蓋養娃支出。孩子她媽是高級工程師,收入比我高,現在家裡的花銷靠她。

現在開始體會到什麼叫節衣縮食了。我這個人喜歡喝兩杯,每週要去趟館子,現在能在公司食堂解決就在食堂,買菜買水果會看價錢,北京最便宜的早市可以買到1.8元一斤的黃瓜。今年本來打算換台車,但想了想又算了,省下來的錢可以多給女兒報一年輔導班。

我挺喜歡孩子的,沒覺得後悔。但壓力確實有些大,尤其是疫情來了之後。

05 沒有學區房只能上「菜小」,生源師資都不好

李珊|白領

我倆結婚的第一年就確定了要在2020年買房,前一陣,這個五年計畫終於實現了。在上海浦東,不算什麼好學區,大概三檔學區吧,但環境挺好的,打算過幾年經濟條件好點了再換。

買這個房子,沒太多猶豫。我老公是程序員比較忙,我們屬於「雲夫妻」,都是我自己去看房,從決定要買到簽合同也就1個月時間。

孩子4歲了,也該考慮上學的問題了,沒有學區房只能上「菜小」,裡面都是農民工子弟,生源師資都不是很好。但是在上海買一檔學區房,基本買不起。如果買個很小的「老破小」,一家人生活質量又會下降很多。

當時我們的預算也就是150萬首付,所以計畫在預算內找離公司近,學校也還過得去的。最後確定的這個房子靠著華為、通用這兩個大公司,至少在這片學區上學的都是大公司的職工子女,生源能好一些。

今年疫情期間我還在為房子的事情奔波。那時候我們社保還不滿5年,要等資格,但也不敢等,房價說漲就漲,好的房子猶豫一下就沒了。

我利用兩個週末的時間,大概看了20套房子。是真累,但也沒辦法,都是被逼的。最後看到這個感覺還不錯,就和房主商量先付定金,等拿到資格再買。

最開始是找中介談的,要價345萬,中介要兩個點的返點,光服務費就7萬。我覺得太高了,後來又找了一家中介公司,這個中介幫忙壓到了340萬,只要一個點的返點。

坐到簽約桌上時,房東又反悔了,說一定要345萬。當時好生氣,因為本來都談好了,最後磨了好久我加了一萬,341萬成交的。簽完合同,房東才給我說實話,說是因為第一個中介得到消息給他打電話說,這個房子345萬一定能賣掉之類的。

按政策的話公積金只能用一次,我們想著過幾年假設換學區房更需要一些,所以就沒動公積金。買房後生活上也沒有說消費降 級,主要是原來也不高級,為了攢錢一直過得緊巴巴的。不敢逛街亂花錢是真的,因為身上背著這麼多貸款。

我之前就想去小城市發展,我覺得在上海買房壓力大,學區房壓力更大,圖啥呢。我老公聽了還挺生氣,覺得我不上進,以後的壓力就是孩子教育了。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