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保單尬場 壽險衝買氣

工商時報【記者張中昌╱台北報導】 國內12家壽險公司推出人民幣保單,雖然總計保費收入逼近8,000萬人民幣,但除了國泰人壽、中國人壽、合庫人壽等,保費收入突破1,000萬人民幣,其餘業者仍在努力之中。 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啟動之後,雖然人民幣保單馬上跟著開放、問世,但由於現階段依舊只有投資型商品,且連結標的有限,與人民幣存款、點心債等商品相比,吸金效果有所落差。 據統計,第1波推出人民幣保單的4家業者中,像是中信人壽、富邦人壽等人民幣保單的保費收入,目前未滿500萬人民幣,國泰人壽則已近3,000萬人民幣、中國人壽也有約1,500萬人民幣。 壽險業者觀察,初期民眾想要掌握人民幣的商機,幾乎都是選擇銀行優利定存,就算購買相關的ETF商品,人民幣投資型保單排在其他投資商品之後。 中信人壽營運長莊中慶表示,因為人民幣保單現在以投資型商品為限,投資人需要盈虧自負,導致多數的民眾購買時會有些猶豫,加上人民幣換匯額度1天限於2萬人民幣,也使得保費收入一時之間難以衝刺。 莊中慶強調,現在公司推出的人民幣保單,越來越多銀行通路加入販售,除了中國信託,5月初更增加10家業者,往後業績有機會大步躍進。 人民幣保單接下來發展的關鍵,應是預計下半年能推出的傳統型商品,現在就等主管機關將預定利率訂出。 富邦人壽分析,現階段市售人民幣保單,都是「投資型」商品,保戶除了想到可能的投資風險損失之外,還會被收取保費1~4%的各式費用,因此民眾興趣較低,接下來必須發展傳統保單。 不過,富邦人壽近期推出人民幣月配息投資型保單,商品訴求穩定的人民幣配息,希望能進一步增加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