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老把工作帶回家惹怒老婆 專家提3界線「家不是戰場」

一直以來,很多職場人士都在討論一個話題:下班之後該不該把工作帶回家?有些人持肯定態度,認為工作可以與生活合而為一,在家工作並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有些人持反對態度,認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既然下班了,就不該再想工作上的事,而應該放鬆心情,好好享受生活。

對於這個爭議性的話題,我有位同事林先生他的做法是:當然可以把工作帶回家,而且他一直都是這麼做。

林先生下班之後,總是很快地離開公司,週末也不喜歡去加班,他習慣把工作帶回家做。一回到家吃完晚飯,就開始埋首於當天未完成的工作。如果孩子纏著他要聽故事,或問他什麼問題,他會很不耐煩地說:「到旁邊去,沒看見爸爸在忙嗎?」如果孩子不乖乖聽話,他還會大發雷霆。

就這樣,家裡幾乎每天都有這樣一道「風景」:林先生板著面孔,獨自坐在書房裡,完成一些案頭的文字工作。他不時點燃一支香菸,常常抓耳撓腮,發出煩躁的嘆氣聲。雖然已經很疲憊,工作效率也不高,但就是無法停下手頭的事情。即便毫無思緒,他也不願意離開電腦桌,去陪陪家人。

妻子對丈夫這種行為非常生氣,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但他並不當一回事。久而久之,妻子也不說了,吃完飯就帶著孩子到外面散步,或在家裡看電視、打遊戲,到了睡覺時間就睡自己的,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夫妻間的感情。

孩子對爸爸也是敬而遠之,上一秒和媽媽玩得不亦樂乎,下一秒見到爸爸,就立刻閉上嘴巴,不敢放聲大笑。這也讓林先生感到無奈,但他卻沒有想過問題出在哪裡,沒有思考過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

英國著名作家山謬.約翰遜(Samuel Johnson)曾經說過:「在家中享受幸福,是一切抱負的最終目的,別把工作帶回家。」他建議用不同的態度來看待工作和生活,在工作上不管是醫生、律師、教授還是老闆,你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你的職務。下班之後,就應該脫下職務的外套,扮演最真實的自己,好好地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如果情況允許,儘量不要將工作有關的事情帶回家,在進家門的那一刻,不妨就設立界線:

1.家不是戰場:不要把工作中的權力、規則帶回家

有位老將軍曾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勛,戰事結束之後,他沒有機會打仗了,便把重心轉移到家裡。他把作戰時用過的望遠鏡、地圖等物品,擺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經常向客人介紹;對待妻子、孩子,也是頤指氣使地下命令,就像指揮士兵那樣;與家人吵架爭執不過時,便用將軍的身分壓制他們:「這是國家的命令,你們是軍人的家人,理應服從命令。」

老將軍的兒子脾氣也倔強,從小就與父親不和。高中畢業時,父親堅決不讓他參加大學入學考試,而是要他去參軍。這讓成績優秀的兒子,失去了進入自己理想大學的機會。他恨透了父親,從那以後,不再與父親說話,且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因為他不想看到爸爸。

原本一個溫暖的家,由於將軍把工作中的權力、規則原封不動搬回來,破壞了它原有的和諧與氛圍,影響到家人之間的關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你在工作中多麼威風,是公司老闆也好,是部門主管也罷,回到家裡,還是家庭中的一員──父親、母親或孩子,千萬別把工作中的權威或鐵腕的作風帶回家,家人不是下屬,而是最親密的夥伴。

2.家不是垃圾桶:請不要把負面情緒帶回家

還有一種人,雖然沒有把工作帶回家,但腦子裡總是裝滿工作上的瑣事,例如人事晉升、業績考評、上下級關係等等,在不知不覺中,將工作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帶回家,把家當成垃圾桶,隨隨便便就將一切不愉快狂洩而出。

在現代職場中,人容易產生壓力,會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但不應該任意傾倒在不相關的人身上,尤其是家人。要知道,家是溫馨的港灣,而不是情緒的處理槽。如果有壓力、心情不好,可以找朋友傾訴,或回家和家人好好聊聊,絕非粗暴地發洩。否則,平靜的港灣將永無寧日。

3.思考效率問題:幫明天的工作制訂有效的計畫

為什麼總有做不完的工作?是太過積極主動,承攬很多原本屬於別人的事情;還是不善於安排輕重緩急,導致沒有效率呢?如果是前者,則有必要學會拒絕,幫同事無可厚非,但不能幫過頭,以至於失去自己;如果是後者,就有必要思考效率的問題了。

你不妨每天為第二天的工作制訂一個計畫,按照其輕重緩急去執行,保證每一時刻,都是在做最重要的事。這樣才能讓工作變得有效率,讓自己忙出成效,有忙有閒。

本文摘自《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讓GOOGLE、麥肯錫、高盛、哈佛菁英一生受用的46個最強工作術!》/李文勇 /本文由幸福文化出版授權提供

●以上言論不代表東森財經立場

(封面示意圖/PAKUTASO)

更多東森財經新聞報導

為發放五倍券 傳台電、郵局被迫加班禁休 勞動部回應了

到新公司跟同事抬槓攀關係 「這雷千萬別踩」 小心被當白目猿猴

鄧佳華「對蝦子恐懼」又失業了 連千毅2度伸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