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氣時程、儲能成本 改革有變數

台電提出電廠、排程等6大面22項電力改革方案,專家基本肯定,但認為供氣、儲能成本問題不能忽視,電力改革存有變數。圖為一位民眾正走過台電萬隆變電所的外圍人行道。(本報資料照片)
台電提出電廠、排程等6大面22項電力改革方案,專家基本肯定,但認為供氣、儲能成本問題不能忽視,電力改革存有變數。圖為一位民眾正走過台電萬隆變電所的外圍人行道。(本報資料照片)

5月兩次大停電後,台電提出電廠、排程等6大面22項電力改革方案,包括增建快速起停機組、多元彈性需量反應措施,增建儲能系統等,對此專家基本肯定,但認為供氣、儲能成本問題不能忽視,電力改革存有變數。

對於需量反應要更多元,前大同工學院電機工程系教授陳斌魁贊成,因1年只有1%時段尖峰時間需要那麼多電,並不需要一直蓋電廠,要從擴大需量反應面調節,至於儲能電池能成本仍太高。

對此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亦有意見,雖儲能電池是好的,但現在台灣看到都是1MW,沒有很大高容量,面對缺電迫在眉睫,緩不濟急。

葉宗洸認為台電的改革方案仍是「治標不治本」,有些問題不能忽視。例如為了因應再生能源變多,增建可快速起停燃氣機組是對的,可是這麼多機組,就有供氣問題。現在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外推方案要再延2年,後面的第四、第五接收站到現在連個影子都沒有。

陳斌魁表示,要避免513、517大停電再發生,整個調度要做調整,必須有彈性負載概念,抽蓄水力就是一個。另外未來天然氣發電占比高,增加更多穩定的汽電共生發電有必要。

面對間歇性再生能源發展,他提醒,一定要先看好有多少輸配電、多少發電機,才對應發展多少再生能源,否則綠能多,另一邊配套不足,到時會「瀉肚子」。他認為台灣不缺電,缺的是管理面,負載預測、再生能源負測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