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張圖卡,掌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6大關鍵字

插畫/鄭涵文
插畫/鄭涵文

文字/陳韻如;設計/鄭涵文;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宣布,對鄰國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隨即從陸、海和空入侵烏克蘭,在烏克蘭全民展現自衛決心下,歐美國家也紛紛給予烏克蘭支援。雖然,實際的戰場只發生在烏克蘭,但世界許多國家都以經濟制裁、武器支援等方式間接參與了戰爭。(了解更多戰爭報導,請看Yahoo奇摩新聞專題報導

為什麼俄羅斯要攻佔烏克蘭?歐美國家又為什麼要支援烏克蘭?聯合國為什麼不能阻止戰爭?必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情勢開始認識。

我們邀請東歐研究和國際法領域的專家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副教授魏百谷、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長蓉,為大家解釋說明複雜的歷史背景,也和專家一起整理出6個關鍵字:#蘇聯、#冷戰、#北約、#廣場革命、#聯合國安理會、#混合戰,讓你掌握這場戰爭的重點。

延伸閱讀》俄羅斯烏克蘭又陷戰爭 新仇舊恨懶人包一次看

#蘇聯

#蘇聯 插畫/鄭涵文
#蘇聯 插畫/鄭涵文

俄羅斯總統普丁是這場戰爭的主導者,他在2021年7月公開發表文章陳述他的思想,認為烏克蘭和俄羅斯歷史上曾經是同一國族(One Nation),文化上也是同一個民族(One People),從俄羅斯帝國時期、到蘇聯成員,都是「在一起的」。事實上,俄羅斯在2014年2月期間就派兵進入佔領了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當時普丁也主張,克里米亞是1954年時被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從俄羅斯劃給烏克蘭。 所以,普丁不斷入侵烏克蘭,就是想要重新讓俄羅斯回復到蘇聯時期,擁有強大的國土和權力。 那什麼是「蘇聯」呢?

1917年俄羅斯帝國瓦解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建國。1922年,同為東斯拉夫民族的蘇俄、白羅斯、烏克蘭,以及外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俄文縮寫CCCP、英文縮寫USSR),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聯邦國家。

後來愈來愈多國家加入蘇聯,幾乎涵蓋整個東歐、北亞與中亞。1991年蘇聯解體後,有15個國家獨立建國,包括俄羅斯和烏克蘭。如今俄羅斯和烏克蘭,已經是不同的國家,社會體制也不一樣。俄羅斯成為俄羅斯聯邦,仍是威權體制;烏克蘭成立烏克蘭共和國;已走上民主國家,烏克蘭人民多數並不想再和俄羅斯成為「同一國族」。

#冷戰

#冷戰 插畫/鄭涵文
#冷戰 插畫/鄭涵文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美國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牽動戰況。為什麼美國會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呢?這要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講起。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與美國成為全球前兩大超級強國,互相爭奪世界第一寶座,其他國家只有選邊站自保。1946年,世界分裂成兩大陣營,一方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一邊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陣營,一場長達約半世紀、壁壘分明的「冷戰」就此正式展開。

但「冷戰」並不是指在冰天雪地裡打仗,是因為蘇聯與美國都擁有非常強大的武力,比如按下一個按鈕就可以引爆核彈,造成數百萬人口死亡,萬一兩國打起來,就可能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兩國也不敢真的出手。兩國就選擇在私下競賽,像是太空設備、武器研發等方面,或是介入其他區域的戰爭,利用別的國家打仗,包括韓戰、越戰等,甚至連主辦奧運時都互相抵制不參賽。因為美國與蘇聯處處競賽,但也並沒有真的對彼此開火,所以這段競爭時期被稱為「冷戰」。

後來,美國為了防範蘇聯勢力擴張,與其他西方國家組成一個軍事組織,稱作「北約」。蘇聯也不甘示弱,成立了類似的軍事組織「華沙公約」對抗。一直到1991年蘇聯瓦解後,才結束冷戰時期。

#北約

#北約 插畫/鄭涵文
#北約 插畫/鄭涵文

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最大原因,就是怕烏克蘭加入「北約」,因為烏克蘭跟俄國的邊界有約1,974公里,如果烏克蘭加入西方國家軍事戰略同盟的北約組織,和北約不同陣營的俄羅斯,認為自己邊境會被北約國家團團包圍。

北約組織的全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NATO),成立於1949年,一開始成立目的是為了防止蘇聯向外擴張。起初北約只有12個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法國等。1991年蘇聯瓦解後,部分原蘇聯成員國也都加入北約,目前共有30個成員國。北約後來也變成維護北大西洋區域安全的組織,只要有任一北約成員國遭到他國攻擊,其他成員國都會伸出援手幫忙。

烏克蘭2008年首次申請加入北約,還沒有被審核通過,並不是正式成員國。俄羅斯多次警告北約不能接納烏克蘭,北約秉持開放精神,拒絕俄國要求。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開打後,為了促使俄羅斯停火,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示,不再堅持加入北約。

#廣場革命

#廣場革命 插畫/鄭涵文
#廣場革命 插畫/鄭涵文

自從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建國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衝突就一直存在著,其中,2013年烏克蘭發生的「廣場革命」是關鍵的事件。

當時烏克蘭國內政治立場分裂成兩大勢力,西邊的烏克蘭親近西方國家派想要加入北約、歐盟,東邊的烏克蘭親近俄國派想要跟俄羅斯建立友好關係。2013年11月,烏克蘭當時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屬於親俄派,放棄與歐盟簽深入關係合作協議的機會,選擇與俄羅斯交好,引發數萬名烏克蘭人民的怒火而走上街頭。這些人民以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為核心開始抗議行動,因此這場革命被稱為「廣場革命」。

「廣場革命」的過程中爆發警民衝突, 示威者一度佔領烏克蘭議會。隔年2月,烏克蘭政府針對抗爭的人士進行武力鎮壓,最終百餘人在抗爭中喪生。但「廣場革命」之後,亞努科維奇失去人民的信任,被罷免下台;烏克蘭也因而更往「脫離俄羅斯、往西方組織歐盟和北約靠近」的新時代,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更為緊張。

#聯合國安理會

#聯合國安理會 插畫/鄭涵文
#聯合國安理會 插畫/鄭涵文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後,美國在戰爭發生隔天的2月25日,就在聯合國安理會提案嚴厲譴責俄羅斯,並要求俄羅斯撤軍停戰。但諷刺的是,2月安理會的輪值主席國就是俄羅斯,雖然此案獲11國贊成,但俄羅斯自己投下「不同意」票,中國、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棄權。即便最後表決只有俄羅斯一國反對,這項提案也還是不通過。為什麼只有俄羅斯一國反對,就能夠阻擋提案?

聯合國安理會全名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負責維護世界和平。每當戰爭發生時,安理會有權要求戰爭國和平解決爭端。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安理會還可以使用武力進行制裁,協助恢復國際安全。安理會由15個理事國組成,其中,有5個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這些國家輪流擔任主席主持當期會議。但是,只有5個常任理事國才擁有「否決權」,任何提案都要5個常任理事國全部同意,才會通過,只要1國投下反對票,提案就會被否決。

為什麼5個常任理事國可以享有否決權呢?

聯合國是在二次大戰之後成立的,目的是希望維持世界和平,在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提議下,讓世界5大強國擁有大於他國的權力,也就是後來的5個常任理事國,它們在各個提案中有「一票否決」的權力。看起來不太公平,當時這樣規劃,是因為一來不用多數決表決的方式,讓國家私下互相串聯、影響投票結果,希望在重要議題上讓大國取得共識下推動;另一方面,保障這些大國的利益,也是「安撫」他們,不讓他們隨便找理由發動戰爭,或是被逼急了使用毀滅性的武器。

至於這次譴責俄羅斯案,在美國主導下,後來臨時召集聯合國所有會員國開緊急特別會議,這是40年來第一次。這次緊急會議歷經3天的討論,而在這場「聯合國大會」中,有141國支持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俄羅斯、白羅斯、北韓等5個國家投下反對票,中國、印度、伊朗等35國選擇棄權,才通過了對俄羅斯的譴責案,只不過,這項譴責案對聯合國成員國並沒有約束力。

#混合戰

#混合戰 插畫/鄭涵文
#混合戰 插畫/鄭涵文

這次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戰爭,被認為是一場新興的戰爭型態,除了軍火攻防戰,更在網路上製造各種假訊息,展開強大的資訊戰,俄羅斯從2014年佔領克里米亞開始,便在網路上散布謠言。這種混合軍事作戰和網路資訊戰的新興型態戰爭,也被稱為「混合戰」。

近期俄羅斯不只誇大烏克蘭的軍隊傷亡人數,也散播訊息,跟人們說空襲警報是假的不必躲藏。俄國還以假帳號偽裝為烏克蘭平民,滲透進烏克蘭民眾間的互助網絡,甚至取得軍方的資訊,影響烏國軍方判斷。

戰時,不實資訊也足以帶來致命性的影響,毀滅性並不輸給炮火的威力。

看更多深度報導文章
台灣孩子大提問:關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大家最想知道的是⋯⋯
戰火下的黑暗之光──被迫離開家的烏克蘭孩子和他們的新家
我的烏克蘭朋友/曾來台灣教學的他,和我相約:戰爭結束後台北見!
隱形的新聞戰士──與記者和特派員出生入死的Fixer
5本繪本,進入既熟悉又陌生的俄羅斯、烏克蘭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