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灌補償本周還有一波 這些作物讓農委會傷神

吳水雲從田中拔起一串地瓜。(歐陽夢萍 攝)
吳水雲從田中拔起一串地瓜。(歐陽夢萍 攝)


台灣今年面臨1964年以來首次無颱風造訪,在缺水情況下,農委會史無前例宣布下半年北台灣1.9萬公頃農田停止灌溉,並首次針對停灌作物補償,水稻補償已於17日啟動。不過,其他雜糧作物補償方式卻讓農委會傷透腦筋,除了過往下半年針對農作補償都是因為風雨造成,另外就是雜糧作物受損程度不像水稻明確,不過,農委會仍力拼本周就會公布其他作物補償措施。#請聽記者陳林幸虹報導#

為因應56年來首次無颱風造訪台灣所造成的缺水情況,農委會選定桃園、新竹和苗栗地區共1萬9千公頃農田實施停灌,從17日開始,先針對占半數以上、最大宗的水稻啟動停灌補償措施,水稻停灌每公頃新台幣14萬元,約高於桃竹苗每位水稻農民可得的收入5%。

首波停灌的農田,種植作物還包括大豆、地瓜、蔬菜、花卉以及果樹,但這些作物要如何補償,卻讓農委會傷透腦筋。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署長蔡昇甫指出,水稻容易計算出補償,是因為稻米長成是農業界的常識,況且有史以來在抽穗期停灌,不少稻作都會成為「空包蛋」,稻穀完全無商業價值,因此農委會幾乎是全部補償。但其他雜糧作物,過去下半年若啟動補償,也是因為颱風導致水災災情,首次針對乾旱補償還是頭一遭。

因此,農委會近幾天密集邀請各改良場專家討論,這也就是為什麼其他雜糧作物補償方式較水稻晚出爐的原因。蔡昇甫說:『(原音)因為它受影響的程度,大概不可能像水稻這樣,因為水稻在抽穗期,如果沒有給充分的水,那它的收成就會非常的少。但是像雜糧,以及果樹等,耐旱程度高一點,會依據受影響的程度,以及原來的專款,以及投入的成本,綜合考量之後,再算出補償的額度。』

農水署也指出,過去補償多以「坪割」的方式,也就是以這塊地的產量和以往產量相比,但是農民要拿到補償經費,就得等3至5個月,且農政機關人力和經費花費也大,計算結果也常造成爭議。至於這次停灌,採取定額補償,以預期收成計算,因此,農政單位也必須在一開始,就先計算好補償價位。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