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石滬修復 新屋保留海客文化

桃園石滬協會教導年輕一輩石滬修復技術。(呂筱蟬攝)
桃園石滬協會教導年輕一輩石滬修復技術。(呂筱蟬攝)

環境生態議題越來越獲重視,桃園市新屋區早年為適應「風頭水尾」的地理環境,當地客家人發展築石塭、牽罟捕魚等特有的海洋客家景觀,目前仍有部分保留,桃園石滬協會舉辦石滬匠師解說培訓,期盼這項手藝能傳承下一代。

新屋區有11座較完整的石滬,9座在蚵間里,2座在深圳里,市府海岸管理工程處委託石滬協會協助修復工作,目前1、2、3、6號共4座石滬已修復完成,其餘還在進行中,預計2023年可重現新屋沿海11座石滬,全數納入文化資產。講師張明和表示,石滬堆築條件包括海域的高低潮差、滬埕傾斜度及海面鬆軟度必須適當,附近需有適當石材可供堆築,滬埕面積夠廣大等,最重要的還要依石勢填實。

桃園石滬協會理事長許仁郎指出,堆築石滬是件真工夫的苦差事,不但動腦筋還要花體力,蚵間9座石滬每座的高低潮差有幾公尺,以及石滬靠北邊的滬堤較直,南邊則無此現象,原因都還要調查。石滬能否順利將魚群留下都要經過設計與巧思,也歡迎遊客造訪蚵間石滬參加漁人活動時特別留意,就可看到先民所展現的智慧。

他表示,新屋區全盛時期石滬高達40多座,先民利用海邊常見的鵝卵石,在潮間帶堆砌成弧形石堤,魚群在漲潮進入石滬並困在滬內,退潮時漁民就能用牽網方式將受困的魚群捕撈起來,新屋石滬是桃園市海岸4大亮點之一,成立石滬協會的宗旨,就是要努力維護石滬並兼負傳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