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感受危機 大陸營造和平形象?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二月二十四日的記者會上說明大陸提出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取自中國大陸外交部官網)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二月二十四日的記者會上說明大陸提出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取自中國大陸外交部官網)
周志杰

國際政治近日的重磅轉折,非中國大陸提出《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莫屬。在重大國際問題、衝突上,中國大陸以單一國家立場,提出全球性的和平倡議,這還是頭一遭。未來對國際政治會帶來什麼結構性變化,值得觀察。

二月二十四日俄烏戰爭一周年,中國大陸外交部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共計十二項,包括尊重各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啟動和談、解決人道危機、保護平民和戰俘、維護核電站安全、減少戰略風險、保障糧食運輸、停止單邊制裁、確保供應鏈穩定以及推動戰後重建等。

 

撐住澤倫斯基 拜登唯一選擇

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二十餘年來,俄烏戰爭是國際局勢轉變的另一個重大節點。俄烏交戰雙方都付出很大的代價,俄羅斯告別了大國地位,歐洲則是最大苦主;經此一戰,歐洲脫離不了美國,重新確認了美歐的緊密關係。

美國與西歐國家聯手援烏抗俄、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美國跨海在歐陸實質參與了這場戰爭。但更大的國際政治結構主軸,則是美國壓制中國大陸崛起。從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亞洲再平衡」的亞太戰略、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直至現今的俄烏戰爭,美中(中國大陸)戰略互疑愈見明顯。

中方此時提出十二項和平倡議,展現自信,也確認了在國際政治場域的分量;勸和促談的訴求,激起國際社會反思,這場戰爭是否夠了?難道只有美國得利?還要再繼續加碼嗎?戰火若不能停損,全球將面對核威懾等不可控的未來?

美國赤裸裸的介入戰爭,拜登目前就是一條路,繼續撐住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政權。藉由維持俄烏戰火的僵局,想拋掉美軍撤出阿富汗的狼狽陰影,對外決策才不致崩盤,尚且還能收納歐洲國家,形塑拜登成為反侵略民主陣營的領袖地位。

拜登目前就是一條路,繼續撐住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政權。(路透,資料照)
拜登目前就是一條路,繼續撐住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政權。(路透,資料照)
陸倡俄烏停火 美歐都難反對

俄烏戰爭還看不到停損點,中方提出的和平倡議,為國際社會多數祈求和平的百姓發聲,反映出由下而上的全球輿論。許多國家也並不想選邊站,特別是歐洲國家有苦難言,更多的低度開發國家,已因為這場戰爭陷入糧食、能源危機。

從期盼戰爭早日結束、反對拱火澆油的角度看,中方主動出擊,雖然還看不到具體落實的方案,但已展現超越美國的道德高度與氣度,也凸顯了美國的窮兵黷武。交戰的俄、烏雙方,基本上都持正面態度;美國一時之間也很難反對;想要早日結束戰事的德、法等國,也有了一個勸和的抓手。

中國大陸首次針對國際重大事件主動出擊,背後也有其戰略調整的被動性。首先,美國全方位壓制中國大陸崛起是現在進行式,拜登糾集、甚至綁架盟友,一起制約大陸,中方應已感受到「防中」似乎逐漸成了國際社會主流的氛圍。

其次,疫後的經濟復甦未如預期。一方面,疫情雖有緩解,但全球與大陸的疫後經濟復甦力道,仍不如預期;另一方面,美國對中的全面圍堵,導致全球產業出現分散風險的預期心理,企業為規避美國長臂管轄,在越南、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其他供應鏈上另起爐灶,開始用兩隻腳走路。

 

中國製造 已漸現卡脖子困境

從大環境看,大陸吸引外資的能力確實在下降,其所設定的「二0二五中國製造」目標,因外部壓力、特別是晶片科技的封鎖,被卡脖子的困境已慢慢形成。大陸雖然也會有反制措施,但產業的整體形勢恐怕會逐漸陷於被動。

中國大陸的「十四五規劃」(二0二一至二0二五年)想要達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目標,已經面臨嚴峻挑戰。進一步言,基於前述的主、被動因素,中國大陸現階段必須要安內強於攘外。

中國大陸面向國際社會,提出十二項針對俄烏戰爭的和平倡議之外,連結到近期的兩岸關係,也強調台海要和平。包括開放金酒及台灣農漁產品輸陸、希望恢復小三通常態化、拓展兩岸航點、主動送交台南八八槍擊案兩嫌等,一連串的友台善意,非常明顯。

綜觀時局,雖然未來十年美中攤牌的戰略結構不變,但北京並不希望目前有太多外部不利因素影響到內部,現階段還是希望美中關係能夠持穩。十二項和平倡議勸和俄烏促談,形塑自己和平形象的同時,也不希望戰火持續,讓美國與歐洲愈走愈近,特別是美、歐經濟體系若進一步結合,將對中國大陸不利。

大陸主動送交台南八八槍擊案兩嫌等動作,一連串的友台善意非常明顯。(中央社)
大陸主動送交台南八八槍擊案兩嫌等動作,一連串的友台善意非常明顯。(中央社)
緩和外部 大陸主動以和為貴

中國大陸的經濟動能恢復還需要時間,內部也有房地產、失業率、退休金改革、白色革命、貧富差距問題;台灣則進入選舉期,美國也將在明年進入大選。基於政經風險評估的混沌不明,中方已經感受到危機,現階段必須化被動為主動,以和為貴,讓外部環境先緩和下來。

前瞻今年兩岸關係走勢,綠營為了延續政權,對美國言聽計從,美國強化台灣軍備、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訪台、蔡英文總統訪美等議題,美國打「台灣牌」還會陸續出招;但與此同時,台灣內部的疑美論也正在發酵,懷疑美國離岸制衡的代理人戰爭,到底是在保台?還是保護美國自身利益?

再者,台灣今年政局詭異。賴清德任民進黨主席,黨內派系共治問題如果談不好,蔡、賴之間的鬥爭,將會是大選中的另一個延伸戰線。至於藍營,只要初選提名順利、不再有臨陣換將情形,美國若能在形式上保持中立,大選或有綠地變藍天的可能。

北京看到台灣政局的可能變化,對台政策操作也更為精準,營造和平不到最後關頭、大陸不打仗的主軸,以及要和百姓站在一起的愛好和平形象,希望間接影響台灣大選,促成政黨輪替。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周志杰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