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2023年 全球經濟問題延燒到政治

蒙志成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僅有百分之三十七點五贊同總統蔡英文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創下過去四十四月以來的新低紀錄。(資料照)
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僅有百分之三十七點五贊同總統蔡英文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創下過去四十四月以來的新低紀錄。(資料照)

二0二三年全球大勢,主要問題都來自於經濟。彭博社去年底表示,全球經濟正面臨三十年來最糟的一年。在最新分析報告中,彭博經濟研究經濟學家Scott Johnson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速僅百分之二點四,這將是一九九三年以來新低。

全球經濟陷入困境,主要來自三大因素。其一,是疫後的經濟問題。疫情蔓延全球三年來多來的影響,造成通膨、升息、產銷失衡;其二,持續一年的俄烏戰爭,打亂了全球市場;其三,二0一八年以來,美中(中國大陸)的競爭及其帶來的國際產業鏈重組。

首先,世界各國政府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去年大都採取了大撒幣、貨幣寬鬆政策,全球股市應聲大漲,但同時也帶來了通膨。各國又為了壓低通膨,採取升息手段,做為企圖穩定經濟的第一步。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針對兩岸關係提出「2D戰略」主張,強調「防衛」(Defense)與「對話」(Dialogue)並行。<br />(資料照)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針對兩岸關係提出「2D戰略」主張,強調「防衛」(Defense)與「對話」(Dialogue)並行。
(資料照)

民間需求無解 點燃極化政治

 

第二步則是增加生產製造。然而,全球平均消費力已經萎縮,增加的生產貨品銷售情形不佳,許多廠商撐不下去,出現了倒閉潮,進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也直接限縮了社會福利、財富重分配的籌碼。

民間的需求得不到解決,社會問題叢生,民怨衝突,在許多國家逐漸浮現,也點燃了極化政治與民粹,反映在對執政者的不滿。包括台灣在內,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執政黨,民調支持度都明顯下降。

台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布最新總統聲望調查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百分之三十七點五還贊同蔡英文處理國家大事的方式,但百分之四十六點四不贊同,創下過去四十四月以來的新低紀錄。美、日、韓、英、德、法等國的執政黨的民意支持度也都處於低檔,甚至跌破三成。

美國蓋洛普民調顯示,有八成的美國受訪者認為今年的整體經濟是悲觀的;有九成受訪者認為今年美國內政充滿政治衝突;對於國際事務,則有百分之八十五預測今年會是「麻煩年」而非「和平年」。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十月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權力定於一尊,但北京還是面臨一些挑戰。(路透,資料照)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十月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權力定於一尊,但北京還是面臨一些挑戰。(路透,資料照)

習近平政權穩 北京仍有挑戰

 

另外,有百分之六十四受訪者認為美國的全球勢力將下滑,但有百分之七十三認為中國大陸在世界各地的勢力會擴張。中國大陸對世界的影響力持續上升,主要來自於幾個原因:第一,習近平去年十月順利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權力定於一尊,內政穩固、外交積極作為,包括參加二十國高峰會等,在國際舞台展現以穩定、和平協商為基調的大國外交政策。

許多國家面對經濟普遍看壞的困境下,卻發現中國大陸市場除了量體大,在倡議和平的基調下,似乎成了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是可以合作的對象。

澳洲與中國大陸關係,近幾年來一直處於緊繃狀態,但根據路透報導,中國大陸國家發改委已經准許四家國企重新從澳洲進口煤炭。這是自二0二0年北京對澳煤實施禁令後,官方首次有此放寬行動。

第二,習近平在內政上保持了一定的彈性。以疫情防控為例,過去的封城、清零政策,在一場白紙運動後,快速走向全面解封,政策調整之快,展現出習近平在內政治理上的自信。

歐美許多國家,在二0二四年將陸續面臨大選,進入政治動盪期,相對的,中國大陸在去年十月已經完成政權的延續,但北京還是面臨了一些挑戰。包括各國對中國大陸的人才、技術與資金的投入,還是保持了一定的謹慎與限制。

 

西方國家與陸交往 仍然審慎

 

自從二0一八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產業鏈的脫鉤、斷鏈就在國際持續上演。紅色供應鏈想要自給自足,在技術移轉、政策補貼、原物料管控等方面,策略性的引入外資的相關政策不變,西方國家與中國大陸的交往還是抱持審慎態度。這對紅色供應鏈的技術升級仍是一大挑戰。

另一方面,疫情造成的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明顯放緩,人民生活的不便等,內部還是隱藏著民怨;未來是否有新的動盪出現,是大陸要面對的不確定危機。可以預見的是,為防止出現集體反抗力量,大陸對於資訊的控管會更加著力。這是挑戰之二。

第三個挑戰是解封後的挑戰。習近平於二00九年擔任國家副主席時訪問拉美五國,曾提出「三不」: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有什麼好挑剔的?」

 

以武逼和 大陸對台極限施壓

 

大陸在過去三年對疫情採取了嚴格封控的手段,也引起了侵害人權、藉疫情加強管控的質疑;如今,中國大陸解封,卻又讓部分國家開始擔憂會輸出疫情,回過頭來認為中共某種程度的疫情管控,或有其必要。

前瞻新一年的兩岸關係。《遠見民意研究調查》公布去年底做的「民心動向大調查」,台灣民眾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人對新一年的國內經濟發展看壞;有百分之五十六的受訪者認為二0二四年總統大選可能會政黨輪替,反映出對執政黨的不滿。

新的一年,大陸對台會出現「以武逼和」極限施壓,迫使兩岸走上談判桌,並以「促統」與「接受一中」來框限兩岸談判的架構,台灣無論是否出現政黨輪替,對現在的蔡政府及未來新政府都會形成壓力。

但民眾都不希望兩岸發生戰事,也未放棄與對岸交流的機會。遠見民調,有高達百分之五十八點八的民眾仍認為,兩岸應該增加互動。

但另一方面弔詭的是,有高達百分之五十五點六的民眾,對大陸的印象變差,願意「西進」的民眾僅剩百分之十點一,其中,二十到二十九歲有意願的民眾更僅剩下百分之三。整體而言,這反映了民眾希望和平、交流,但年輕族群對兩岸交流的意願不高。

面對中國大陸「以戰逼和」,蔡政府要「備戰求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提出對話與防衛的2D戰略,藍綠都面臨了如何不陷入「促統」的談判協商?對北京而言,如何避免因「以戰逼和」操之過急,激起反效果,把台灣人民推得更遠?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