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光博弈 旅客用腳投票

打從2021年的年中,開放邊界的嘗試與各項努力即不斷在先進國家推出,像歐盟國家即同意讓打完疫苗的第三國旅客到訪歐洲進行短期旅遊。在觀察歐美國家開放邊界的成效,將近有一年半之久,日本和加拿大也在去年10月,著手解除旅遊管制。

觀察日本開放邊界的成效,以去年12月的人數統計為例,是2019年疫情發生之前的5成5,只比一半還高一點。有趣的是地緣關係與國際政治動態,影響似乎高過一切;根據最新發布的旅遊統計,到日本遊玩的來源國第一名,已經由韓國人的100萬餘人,取代過去曾經長年稱雄的中國旅客。

過去總傳說是台灣人很哈日,到訪日本旅客幾乎要跟韓國客一樣多;但現在,當月的台灣旅客,卻只及韓國旅客的1/4。在過去,中國旅客高占到訪日本旅遊的3成,如今則僅占2022年旅客總人數的5%。

只是這樣的變動分布,情況似乎不會在短時間內改善的。根據中國文化暨旅遊部門的規定,自2023年2月6日起恢復出國團體旅遊和「機酒」出國業務。但是目前所公布的20個試點國家當中,並沒有地理接近的日本和韓國。

自然,於本月初積極串聯並以相關數據不透明、擔憂疫情有變種和升溫,因而對中國旅客實施邊境管制措施的國家,排除這些具「歧視性的防疫政策」,也是博弈和交涉用的外交手段。早前,中國政府還暫停韓國以及日本公民赴中簽證;隨後再改正為:准許核發公務簽證以及緊急需要的商務簽證。

而在遍布全球旅遊網絡的目的國名單中,大部分在過往3年的疫情當中,均與中國人民有疫苗與物資供應上的相互協助。當然不免要令人震驚擔憂的,也有在世局紛亂之際,部分是出於戰略考量而必須抓緊的國際關係;像南太平洋島嶼與中南美洲國家。

而甫宣布要在印度洋進行,由南非、俄國與中國的聯合巡弋,一整個2月下旬開展的演習計畫,立即招來美國國務院新聞室的強烈抨擊。只是眼前的諸多猜忌與局面失控,是從發生金融海嘯以迄的演變,時日已久;因而導致和平共處的期待落空以及多邊協定與國際機構的作用,率皆瀕臨絕處。

當美國眾議院麥卡錫議長,揚言發動新冠疫情的來源調查,究其實如今的歸罪或究責,均了無意義。至於各方會否痛定思痛呢?或許隨著對峙強度的增高與時日溜逝的退無可退,屆時全球旅客以金錢花費與腳程遠近做投票,其所選擇的發展路徑與民間人士的快意交往,方能有幸給狂躁不安的政客賭徒們,一劑去追求共同幸福的清涼藥帖。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