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緊張之下,台灣果農面臨的困境

Pomelo farmer Wu Cheng-wan and his wife Liu Ming-yu
吳程萬與妻子劉茗秝表示,像他們這樣的台灣農民,現在很難出售自己的收成

果農吳程萬說,中國的禁令來得正不是時候。

「今年我非常小心,」他說,「我特別害怕,因為少雨乾旱影響生長,然後政治環境又令中國切斷了訂單,所以我們的柚子賣不掉了。」

柚子屬於大型柑橘類水果,比西柚甜一點。

在9月初,台灣東岸的小鎮瑞穗鄉附近的果園,堆滿了這種水果。

柚子的採摘一般是在中秋節之前,今年這個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傳統節目是在9月10日。有點像在美國過感恩節,慶祝這個節日會有很多食物,當中就包括柚子。

但是今年,作為當地農民的吳先生說,在價格暴跌之下,他的很多鄰居都放棄出售莊稼了。

A worker with a trailer full of pomelos
在台灣和中國大陸,柚子都是中秋節常見的食品

這一變化是北京的中國大陸政府在8月宣佈將禁止進口台灣柚子之後發生的。北京此舉被廣泛看作是為了懲罰台灣當時接待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茜·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的事情。

這背後的大背景當然是,實際上實行自治的台灣將自己看作是與中國大陸區別開來的,它有自己的民選政府,而北京則將此島嶼看作是一個叛離的省份,最終必將歸入其控制。

瑞穗鄉的農民通常會將他們70%的柚子出口至中國大陸,所以吳先生說,禁令使得所有人都難以維繫肥料和人工等成本。

「在中秋節前一個月,市場已經飽和,所以到我們瑞穗收成柚子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價格已經掉了下來,」他說。

「今年的中國市場禁令來得很快,所以要找新市場已經太晚了,要作出反應也太晚了。」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阿麗西婭·加西亞·赫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說,中國禁入台灣柚子對台灣來說不是一個「大問題」。話雖如此,它必須要放在一個大體語境下來看待——它只是北京在上月實施的諸多禁令當中的一個。

Nancy Pelosi with Taiwan's President Tsai Ing-wen
8月,佩洛西訪問台灣,並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面

中國大陸總共禁止了台灣超過2000種不同種類食物的進口,從魚類到海藻,再到食用油、蛋糕和其他水果。在這之前就已經有台灣鳳梨、蓮霧(水蓊)和釋迦果等水果的進口禁令。

所有這些加起來,凸顯了台灣與中國大陸岌岌可危的經濟聯繫。

中國大陸是台灣毫無疑問的最大貿易伙伴,去年台灣出口有42%是去往中國大陸,相比之下去往美國的只有15%

另一方面,台灣有22%的進口來自中國大陸,來自美國則只有10%。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有很多都集中在台灣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這個行業與中國的科技產業關係千絲萬縷,但是星展銀行的經濟學家馬鐵英表示,農民和糧食企業卻是特別受到進口禁令的衝擊。

這是因為,與台灣的科技產業不一樣,禁止這些糧食的進口可以不對中國大陸自身的生產造成任何影響。此外,中國大陸還從2019年開始就禁止國民前往台灣度假。

Workers at a Taiwanese-owned tech factory in China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經濟關係千絲萬縷,比如這家在中國大陸的電路板工廠,就是台資企業

「今後,北京會不會推出更多禁制措施,是需要密切觀察的,」馬鐵英說。

「北京可能會將進口禁令擴展到一些低端的台灣產品,比如鞋子和木材。在這些領域,台灣的出口銷售高度依賴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對台灣進口的供應依賴程度卻很低。」

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的助研究員賴潤瑤說,台灣農民正在日本、澳大利亞和中東尋找新的買家,但這需要時間。

「中國大陸對熱帶水果和遊客的禁令會持續多久並不明確,但是台灣對自身農產品業的多元化策略肯定會持續下去,」賴潤瑤說,「台灣農民要完成所需的結構性調整和部門改革可能要花好幾年。」

她補充說,台灣更廣大的商界,也可能是時候要跳開中國實施多元化了。與此同時,其他分析人士也開始擔憂,隨著兩岸關係跌入25年來的低點,中國可能會在未來試圖圍困台灣。

Farmer Wu Cheng-wan driving to collect harvested pomelos
吳先生在自己的農場上開拖拉機工作,他希望台灣能找到新的出口市場

回到台灣的東岸鄉村,這些擔憂卻似乎有點遙遠,當下才是最沉重的。

在吳先生的農場,工作人員仍然要收割他的柚子樹。

吳先生和他的太太希望,台灣能夠找到新的出口市場,以及柚子的新用途——它仍然被看作是一種「時令水果」。他還希望,政府的補助不僅是幫助買家,也能直接惠及像他這樣的農民。

「政府一直在說,這個國家建基於農業,但是現在農民快要被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