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戰爭邊緣後

長期以來,北京可以讓台灣在「實」上有高度的自治,乃至實質上的獨立,即北京不插手台灣內部的自治,但卻無法忍受台灣在「名」上,脫離一個中國的範疇;但美國則是在1990年代初期冷戰結束,對中共不再有任何戰略依賴後,開始試圖對中共一中原則的邊緣所在進行挑釁性的試探,於是有了1995年李登輝的訪美康乃爾之行,進而出現了1996年3月的台海危機。

這大概是晚近以來,在公開資料中,美國與中共就台灣問題上最接近戰爭衝突的一次;而那也正是當前美國拜登政府中,幾乎所有重要相關人士都曾參與過的一次。在那次事件中,除了當前國防部長奧斯汀與還未任命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外,當前美國的總統拜登、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國務卿布林肯,甚至就連美國國安會新設的「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當時都曾經歷過那次「戰爭邊緣」的狀態。

在那次「戰爭邊緣」的狀態中,柯林頓政府的對台政策態度,與當前拜登政府的政策說法大致雷同,都是「美國支持台灣的民主,但並不支持台灣獨立」。

川普政府下台前後,被視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顧問的艾利森也再度重申了類似柯林頓時代的政策。他的說法遠比以往更清楚,雖然指稱「一國兩制已經走到盡頭」,但「拜登也明白只有一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是毫無疑義的,並沒有台灣獨立國家的存在,美國也不會承認,台灣的期盼和北京當局是格格不入的,這問題無法解決,但可以處理。拜登曾任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他了解這個問題,拜登的挑戰在於能夠想出什麼兩岸新方案。」

如果艾利森說法可信,則美國下一步的台海政策則是完全可以預期。美國拜登政府「要求/希望」台北與北京進行對話,已勢不可免。1996年美國派航母至台海時,同時告訴兩岸,美國是「支持台灣的民主,但並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兩岸都不信;結果美國的作法是,台海危機結束後,強力逼迫李登輝與北京進行對話。這就是1998年「辜汪對話」的由來。

在川普政府已把兩岸議題逼至戰爭邊緣後,艾利森在第一時間透露出美國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目標自在於穩定台海。在拜登政府仍不斷派出軍力赴台海附近的同時,美國國務院也於23日正式發布新聞稿表示,美國「將繼續協助台灣取得足夠的自衛能力」,但也公開呼籲北京要與「台灣民主選出的代表」進行對話。這種作法與1996年時柯林頓政府的作法何其類似!而此一新聞稿與川普政府對台灣的定位差距又是何其大!

2019年6月的《國防戰略報告》中,川普政府稱台灣是國家,並且和蒙古並列。而今在美國國務院此一最新說法中,台灣不但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當下的民進黨政府已被貶為一個連美國《台灣關係法》中所定位的「當局」(Authority)都不如的地步;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思維下,蕭美琴才會落到連拜登就職典禮的官方邀請函都撈不到的慘況。

在這樣的形勢下,至少在拜登總統任內兩岸的形勢是可以預期的。(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