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還是清零好?丹麥日增千例確診,仍然完全解封的3大理由

什麼時候解封最好?清零是唯一指標嗎?對丹麥來說,「單日新增千例確診」,都還屬於正常範圍,因為當地2劑接種率已破7成,政府決定鬆綁多數防疫禁令,這個決定安全嗎?

丹麥政府宣布,由於當地的疫苗2劑接種率已破7成大關,他們將不再把新冠肺炎當成「對社會的重大威脅」,並把新冠肺炎從「大流行(pandemic)」降到一般傳染病的「流行(epidemic)」等級,防疫禁令也會一一鬆綁。

「疫情已獲控制,我們的接種率來到新高。」丹麥衛生部長修尼克(Magnus Heunicke)說,9月10日起,「為防疫而設的特別規定,有一部分都將解禁。」

事實上,丹麥的防疫政策早已鬆綁得差不多,6月開始,他們就逐步鬆綁口罩令。目前在當地,民眾進出商業或公共場所時,需要出示新冠護照。但9月1日起,餐廳、體育中心和髮廊不必再看護照;9月10日起,夜店、音樂場館等大型群聚場所,也都將進一步免驗護照。

去年12月,丹麥疫情大爆發,單日新增多達3,000例確診;疫苗開打後,今年6月迎來疫情低點。不過7月起,Delta變異株肆虐,佔當地確診近80%;8月,單日更攀升回千例之多。政府卻宣布邁向「常態化」,丹麥憑什麼此刻解封?

解封理由1:接種率破70%大關,社區感染已在控制內

丹麥人口約580萬,成人完全接種率已經來到71%,在歐洲排第3,僅次於馬爾他和葡萄牙,單劑接種率也有75%。丹麥國家衛生委員會副主任普羅布斯特(Helene Probst)說,政府認為,有鑑於接種率提升,丹麥有機會回到過去的正常狀態。

「因為很多人都去打疫苗了,我們已能好好控制社區感染情況。」普羅布斯特說,接種率來到史上新高,所以官方認為,修改防疫規定、放寬疫調追蹤跟篩檢要求等措施,以讓社會與病毒共存,變得相對可行。

(丹麥單日確診數趨勢。圖表來源/Our World in Data)

不過與此同時,面對境外移入風險,丹麥仍未鬆綁。換句話說,即便境內回歸如常,入境丹麥的門檻卻沒降。主因是當地邊境管制的法源與疫情禁令法源不同,邊境管制是源於政治協議,預計要10月底才會到期,因此無法同步鬆綁。不過《富比世》報導,針對邊境的限制令,官方目前也沒有任何展延規劃。

解封理由2:讓生活回歸正常,半年內大家身上都有抗體

去年新冠疫情爆發時,丹麥是全球前幾個頒布部分限制令的國家,當時政府一聲令下,學校停課、非民生必須的商業活動停擺。一年多來,政策時緊時鬆,今年4月也啟用新冠護照,載明接種與篩檢紀錄,讓民眾持證進出各大場所,目的都是想讓人民的「生活正常化」。

丹麥羅斯基勒大學(Roskilde University)自然環境學系副教授安德烈森(Viggo Andreasen)認為,在最後階段,比起力拼完全接種率,讓病毒在群眾間擴散、靠感染來自然達到免疫,是比較合理的決定。據他試算,如果所有限制令都解除,那其餘沒打疫苗的人口(包括拒打的成人、未滿12歲沒疫苗能打的孩童),可以在6個月內擁有抗體。

「在疫苗的幫忙下,疫情已經控制得差不多了。現在接種率慢慢停下來,問題來了:面對新冠病毒,我們還能採取什麼行動、又不必永無止境地活在封鎖中?」安德烈森說:「如果讓疫情持續發展,就可以透過自然的方式—也就是感染—來達到免疫。」

然而官方也強調,「如果疫情再度大流行,並威脅到社會的重要運作功能」,政府不會遲疑,將再立即調整防疫政策。

解封理由3:備足醫療量能,迎接秋季感染潮

安德烈森說,秋天時,丹麥預料將出現一波大量感染潮,在這波確診裡,沒打疫苗的人會獲得抗體。面對這波確診潮,政府已經準備好。不過阿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病毒學教授帕魯丹(Søren Riis Paludan)指出,疫苗的保護力會不會隨時間降低,要到今年冬季才看得出來,屆時才是解封成敗的關鍵。

帕魯丹告訴丹麥當地媒體,政府已不追求壓低確診率。「我想在丹麥,官方的政策主軸,已經從降低感染率,轉移到強化醫療量能上面。」這也是為什麼對於篩檢、疫調、壓平確診乃至清零,政府不再積極緊追。不過這一切的前提,依然是疫苗充足、接種率高。

帕魯丹分析,目前丹麥的染疫住院者,年齡層大多聚焦在20~40歲、還沒打疫苗的人身上。如果民眾都乖乖去打疫苗,住院率就會低很多。而帕魯丹認為,丹麥的疫苗充足,不打疫苗是個人的決定,那感染風險也該由民眾自己背。

「這些人如果想打疫苗,就打得到。」帕魯丹說:「但為了那些不打疫苗的人,讓其他人都得跟著嚴守防疫規定,不公平。」換言之,對於不願意保護自己的人,社會也沒有義務去保護他們,更不該因此犧牲廣大的社會利益,降低全民生活品質。

英國爆解封確診潮 消息人士:單週千死才會重頒禁令

同樣備受關注的英國,目前完全接種率約78%,7月19日就按照時間表解封。近期,確診數再度出現回升趨勢,《金融時報》報導,疫情反彈讓消費信用降到低點。官方上週統計,英國單週確診數來到23萬、單月死亡達100人。

(英國單日確診數趨勢。圖表來源/Our World in Data)

7月中時,倫敦帝國學院流行病學家佛格森(Neil Ferguson)便預告,不管什麼時候解封,都一定會出現一波「解封確診潮」。重點在於,能不能安然度過這段「陣痛期」,把重症跟死亡數都壓到最低。

那麼,究竟多少比例的死亡人數,被官方認定為正常範圍?《衛報》報導,兩名政府顧問向英國媒體i news透露,英國首相強生心中的數字是:明年一整年期間,3萬例染疫死亡,都還在他可接受範圍之內。不過對於這個「強生心中的底線」,首相辦公室予以否認。

消息人士說,英國政府針對限制措施的強弱、對經濟的損害等因素,進行了利弊分析,「除非死亡數看起來會超過5萬,(強生)才會考慮祭出進一步的管制措施。」換算下來,1週要出現1,000死、1天達137死,才可能改變政府策略。而且這個策略也不是立即實施。消息來源告訴i news,單週千死的情況,大概要持續2~3週,政府才會討論要不要重新頒布相關的禁令。

權衡經濟衝擊與民眾生死風險,是艱難抉擇,卻也是執政者應該肩負的責任。尤其新冠疫情下,科學數據能給出的解答,非常有限。

參考資料:Fortune、The Guardian、The Guardian2、New Yorker、Forbes

延伸閱讀:

新冠流感化:新加坡、英國把肺炎當感冒,「新常態」可不可行?

你也有「解封恐慌症」?3種性格、6種解方,帶你快速調適疫後生活

想提升免疫力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專業醫護免費諮詢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