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幼嬰別包緊緊 髖關節易脫臼

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冬天出生的嬰兒是較易發生髖關節脫臼而接受手術治療的族群,其中又以12、1月風險最高,超過千分之0.7,而6、7月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最低,不到千分之0.3,冬天發生率是夏天的約2倍。醫師提醒家長,即便氣溫低也別把嬰兒大腿包緊裹直,應將大腿擺在彎曲外展姿勢,以減少發生髖關節脫臼。

嬰兒出生4個月是髖關節快速發育期,大腿被拘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林口長庚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台北長庚骨科助理教授李偉群醫師、北醫大台灣考科藍中心教授郭耿南,以健保1296筆手術資料發現,冬天(11-2月)出生的嬰兒是較易發生髖關節脫臼需要手術治療的族群,其中以12月及1月出生者手術發生率逾千分之0.7,而6、7月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最低,不到千分之0.3,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骨科頂級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另一有趣現象是,嬰兒出生後3個月內的平均氣溫,對手術發生率具最高相關性,比出生當月影響力大。李偉群解釋,台灣11月均溫22度,3月均溫20度,但11月出生嬰兒卻有較高手術率、即千分之0.64,因在12至2月低溫,被裹得緊緊,髖關節脫臼的風險就上升,而3月出生的嬰兒,經歷4到6月氣溫回暖,越穿越少,大腿可自由踢動,手術率就只有千分之0.41。

張嘉獻表示,過去北極圈民族、北美印地安人習慣將嬰兒綁成直立狀態,髖關節脫臼發生率高,非洲馬拉威婦女習慣將嬰兒揹在背後做農事,脫臼病例很少。李偉群提醒家長,氣溫低也別把嬰兒大腿包緊裹直,應將大腿擺在彎曲外展姿勢。由於還沒脫臼的髖關節發育不良不易徒手檢查,政策上應適度放寬髖關節超音波執行的條件,避免遺憾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