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男童在母親面前被殺害,如何杜絕校園霸凌悲劇?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彭孟嫻 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校園暴力與霸凌事件,在「文明」的二十一世紀,仍普遍存在於各個國家。如今各類肢體或言語暴力,甚至早從校園內延伸至校外,乃至廣大的網路世界中,嚴重影響被霸凌者的身心安全,也讓家長們憂心忡忡。

筆者長居的加拿大,整體而言已是社會治安相對良好的國家之一,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仍有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

如今適逢 9 月學子們紛紛返校開學的季節,筆者想要在以下的幾篇文章中,呼籲各界更加重視「校園霸凌」的議題:

說明再詳細、規範再嚴格,仍防不勝防

各先進國家政府、教育主管機關,多半都會有針對校園霸凌的防範宣導、處理規範等規定。例如加國政府的官網,就有關於霸凌(Bullying)的專門網頁,當中包括「如何辨識霸凌行為」;「不同年齡層可能遭受的霸凌與防治措施」;「家長如何預防霸凌行為」⋯⋯等等,若讀者朋友有興趣可直接參考連結,在此就不多加介紹。

然而這類政府文宣內容,儘管多有詳盡的研究報告佐證,可以讓家長或讀者了解「應該」如何辨識、如何預防、如何處理霸凌事件等等;但在實務層面上,卻往往很難真的落實,因此也不時被批評為只是「理念宣傳」或「唱高調」而已。

為什麼會如此?筆者認為與其討論「理論」,不如用實際發生過的個案來解釋,較能讓讀者朋友清楚今日校園霸凌問題的嚴重性。

以下這個駭人聽聞的真實個案,就發生在去年 10 月的加拿大漢密爾頓市:一位 14 歲的少年被長期霸凌他的同學在校門口附近刺殺,當場身亡──事發當時,死者正與他的母親在一起。

加國的高中校園慘案

14 歲的德萬.塞爾維(Devan Selvey),在去(2019)年 10 月 7 日放學時,在學校門口遭到兩名分別為 18 歲和 14 歲的青少年持刀攻擊。

當時,塞爾維的母親正好到學校接他放學,事發當下卻根本來不及反應──凶嫌直接朝塞爾維胸腹猛刺,造成他當場血流如柱、傷重不治。根據加國媒體轉述目擊者對警方證言,14 歲的塞爾維當街死在自己母親的懷裡。

這樣的新聞,看了實在讓人觸目心驚、唏噓不已。更令人憤怒的是,只要後續繼續關注此消息的人就知道,該名受害者在學校,其實早已一直被多名同校學生霸凌──但直到悲劇發生前,校方卻一直未加處理。

根據加拿大廣播電視公司(CBC) 新聞報導,塞爾維的母親事後出面表示,個性較為內向的塞爾維,自開學第二天起就反應被同學欺負,此後並長期遭到孤立與霸凌。並曾多次因「不想去學校面對同學」而請假,或要求母親提早接他放學。塞爾維本人和母親、家人,也曾多次向校方──包括學校的董事會,反應校園中的霸凌、虐待行為。(事後校方承認有收到相關報告)

至於本案的主嫌據報導為兩兄弟,分別為 18 歲和 14 歲。由於按照加國法規,媒體不得報導未成年嫌犯個資(加國不同省份成年定義不同,多為 19 歲以上),僅知兩名凶嫌為死者同校學生,同時據該校學生指出,他們在校園中早有多次霸凌的「前科」。如今,這對兄弟雙雙被指控犯下一級謀殺罪,警方則透露這名 14 歲兇嫌是刺死塞維爾的人。

當然,在法院正式判決定讞之前,所有的案情都只是「假設」,我們不是檢察官、不是法官、更非當事人,自然也無法知道事情的完整真相。

但光就如今浮上檯面、經過證實的種種資訊,不禁要問:既然死者曾經不斷向學校求助,母親得知後也向校方反應孩子遭到霸凌,甚至兩名嫌疑犯在學校早有霸凌的歷史,為何還是沒有人在過程中介入處理,最終導致如此悲劇發生?

是因為學校害怕「影響校譽」?是因為師長與校方想要「息事寧人」?還是校方天真地認為這是青少年間常有的糾紛,應該由同儕之間自己解決?

無論是什麼原因,校園中的所謂「安全網」,顯然是出了巨大的問題。

塞維爾的母親案發過後,出席了檢方的調查聽證會,記者拍攝到她憔悴的面容。相信任何身為家長的人看到這一幕,都會為之鼻酸。如今死者母親堅強地面對此事,就是為了替兒子伸張正義、並且避免同樣的慘劇再次發生。

同為家長的我們,除了一掬同情淚之外,到底又能怎麼做,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避免他們在校園中遭到霸凌、甚至發生悲劇?

如果校方失職,家長請立刻「報警」──但如何做?

在此個案中,死者母親如同大多數的家長一樣,在得知孩子遭到霸凌時,已立即向校方反應。但如同前述,校方卻只有消極的處置、不斷推諉「正在調查當中」。

身為家長的我們,此時必須清楚的知道:不論校方基於何種理由,忽略或冷處理「已經造成身心傷害」的霸凌事件,請立刻準備「報警」,或準備「轉學」的手續。

也請注意,這裏所說的「造成身心傷害」,並不等於「犯罪行為」──因為所謂「犯罪」,在法律上有嚴格的定義。但只要孩子反應遭到校園霸凌,並出現身體或心理上的異狀,請務必嚴肅看待,切莫以為這「只是孩子之間的糾紛」、「過些時間自然會合好」等等而輕率視之。

因為這樣的想法,對照今日校園中的種種現象,根本是太過天真樂觀:以加國為例,除了前述個案外,許多重大校園暴力事件,也都是由團體針對弱勢者較輕微的言語嘲笑、肢體推擠等開始的。但若受害者持續忍讓、校方視而不見,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

然而,若動輒報警「把事情鬧大」,會不會反而害孩子在學校更遭到排擠、或讓自己被視為沒事找事的「怪獸家長」?──相信這也是許多為人父母者會擔憂的。

關於這一點,筆者借用加國刑警在前述個案後的專訪內容,作為說明:

「在很多情況下,寧可先報警較好──因為若沒有在第一時間告知(校園霸凌),警方經常無法介入協助。」加國刑警巴吉拉(Bharaj)在受訪時表示:「警方的權限,是接獲報案才能啟動(校園暴力)調查,因此(家長報案)至少可以讓我們和校方合作,讓問題變得太嚴重之前,試著先控制住。」

他並指出,警方面對校園霸凌最大的問題之一是:從法律實務上來講,「霸凌」(bullying)本身不一定是犯罪,要視「霸凌的行為」是否違反法律而定。因此當事人(受害者或家長)若能收集相關證據,證實「犯罪行為」的存在,警方即能直接介入處理。

他舉例:「當霸凌達到『某種程度』時,就有機會將其定義為犯罪──不只毆打、器械攻擊等傷害罪,當霸凌者推人、言語恫嚇他人、吐口水羞辱他人⋯⋯等,就有可能構成犯罪行為。警察也可以實際提起刑事指控。」

在多數情況下,如果有警方的「介入了解」,也多少能夠造成校方的壓力,不致過於輕忽此事,或為了所謂的「校譽」企圖息事寧人。

而這也帶出了下一段的重點:對家長來說,究竟該怎麼看待「可能的」校園霸凌事件?筆者由衷認為,對此寧可「零容忍」,也不要因輕忽而釀成悲劇,終致後悔莫及:

師長或父母,是否嚴肅看待校園霸凌?

有部分(或許是不少)師長、父母,或許因為自身的成長經驗,始終認為青少年孩子的言語暴力或肢體衝突,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多數情況讓小朋友「自己解決」就好了。

也有的家長會認為,過度保護孩子,反而會造成孩子依賴父母、無法自己解決問題。甚至曾有孩子疑遭霸凌的家長問過我:「孩子就讀的是重點升學名校,真的要轉學嗎?還是忍一忍就好?」

筆者完全可以理解上述種種考量,但在此仍不得不說:若孩子已經遭到校園霸凌,請務必先以「孩子的安全」為第一優先,而不是顧及「家長的面子」,甚至名校的虛榮等。

此外,「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有太多面向可以培養──課業、實習、團體活動,都可以建立正常的互助人際關係,為何要用「冒險面對施暴者」來證明自己?

反過來說,面對校園暴力時零容忍,立即尋求校方、警方的協助,而非默默忍受或以暴制暴,才是「正確的處理問題方式」不是嗎?──試想,成年的我們若遇上歹徒,是立即找機會報警、尋求旁人協助;還是直接和對方決一死活?

如果真的不想「把事情鬧大」、與對方或校方正面衝突;那麼尋求其他家長、同學的協助,或直接轉校遠離暴力環境,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我的老二目前是高中生,他在唸國小的時候,班上一名同學的母親告訴我,因為她的孩子比較瘦小,常常被班上一名個子高大的同學欺負。接著她開門見山地詢問我:「是否能請你幫幫忙?」希望請我的兒子,在班級中保護她的孩子。

那時我覺得相當驚訝,因為一方面我與這位家長不熟,二方面我的兒子雖然個子比其他孩子高、運動項目也不錯,但仍屬於「斯文型」的個性,更沒有保鑣的體格。

在我還來不及反應的當下,那位母親緊接著告訴我,她的孩子因為早產的關係,身形瘦小、聽力也嚴重受損。有一次她發現孩子回家後鼻血不止,一再追問之下才知道,他在學校被同一名孩子霸凌毆打,而且已經發生多次。

我趕忙詢問:「老師或校長知道嗎?」那名母親回答,知道。接著她告訴我,將事件反應給級任老師與校方後,得到的答案都只是:「校方會約談對方父母。」並表示會「注意」霸凌者的行為;之後又說霸凌者的「家庭出現一些變故」──顯然,師長與校方並不打算嚴肅對待這個問題。

然而,這位母親心地十分善良,她認為霸凌者年紀小不懂事,還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堅持不希望警方或司法介入。因此我建議她,最好還是選擇替孩子轉學,在孩子轉學之前,我也請我的孩子和他的朋友們,在學校多陪陪那名被欺負的男孩。

那名母親後來接受了建議,將孩子轉至其它學校,之後也沒有再發生被霸凌的狀況。

小結:家長面對孩子被霸凌的「SOP」

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疑似遭到霸凌,請務必嚴肅面對,謹慎處理。

首先,是務必用同理而非責難的方式,向孩子了解具體的情況。如果有明確的證據,也記得保留存證。

其次,視情節的輕重,家長有以下幾個選擇,可以單獨或同時進行:「告知師長」、「請同學陪伴」、「向校方高層反應」、「轉學」、「報警」。關鍵在於,一定要盡量「迅速果決地處理」──因為種種案例都顯示,「校園霸凌」與「家暴」有高度相似之處:時間拖得越長或縱容姑息,情況往往只會越變越糟。

之後,更要注意被霸凌孩子的後續心理發展:

因為根據心理學研究,在成長過程中遭到霸凌傷害的孩子,若沒有適當的心理輔導,之後往往會呈現兩種狀況:一種是高度封閉自我,容易退縮;另一種則是過度膨脹自我,隨時設定假想敵。

這兩種情況,其實都是人類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但如果持續缺乏指引與幫助,很可能會越趨極端,影響成年後所做出的種種決定;反之如果儘早尋求適當的諮商與協助,孩子在成年後仍會是身心健全、陽光正向的人。

最後,關於「校方處置」:本文中所舉的案例,剛好都是校方因「企圖息事寧人」的態度飽受爭議。但必須在此強調,其實認真處理相關事務的學校所在多有,筆者並沒有「以偏概全」之意。

如果是一般較輕微的校園衝突事件,校方通常會讓學校輔導室的專業人員,協助「被霸凌者」與「霸凌者」雙方──畢竟在小學、中學、高中的階段,孩子們都還有很強的可塑性。而教育的本質除了人格養成、學識與技能的培養外,也是在提供下一代「機會」。

然而,凡事都有輕重之分:在霸凌事件中,如果嚴重傷及他人,尤其是此文個案中的持刀殺人者,其無論如何都是無法縱容,也無可逃避其應負刑責的。

面對校園中的暴力,就算並未發生在自己身上,姑息、無視它的存在,絕對不是答案。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已向校方反映長期遭霸凌,加國男童仍在母親面前被殺害──如何杜絕一再發生的校園霸凌悲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當中學生的槍口對準老師,「另類校園霸凌」如何震撼社會?
台英 14 歲特殊生接連自殺,讓我想起當年跳樓的自己──14 年過去了,為何悲劇仍重演?

作者簡介:

彭孟嫻 Jessica Peng,目前從事法律調停工作(家事法&商業法),同時也是加拿大調停仲裁協會會員。曾任加拿大家事法庭諮詢部、加拿大市議員助理、加拿大皇家銀行、德商醫療研發加拿大總公司進出口部門。 畢業於約克大學法律調停(York University: Mediation)、森尼卡法律顧問(Seneca College: Paralegal)、皇后大學經濟系(Queen’s University: Economics Degree)。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