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人自牧國學 大儒毓鋆逝世10周年

台灣人是否「歷史感薄弱」?因故宮小編搭時事而將乾隆改名為弘曆鮭魚的爭議仍餘波盪漾,對於「故宮」、大清帝國,對當代台灣人而言似乎存在著認同混亂。已故大儒,又是滿清皇族的愛新覺羅毓鋆,今年逢逝世10周年,大弟子之一的學者徐泓憶毓老其人其訓指出,「對毓老而言,歷史感在於要認識自己是誰。」

愛新覺羅毓鋆,為前清禮親王後裔,與溥儀同年生於1906年,4歲便啟蒙讀四書,6歲進宮陪溥儀伴讀,13歲讀完十三經。徐泓憶毓老講經「把經典講活了!」如講《論語》「『學而時習之』絕不是叫人讀書要時時複習,而是做人做事要與時俱進,懂得變通。」徐泓指出,毓老講經絕不與課本自幼所學相同,這與他早年的歷練大有關係。

毓鋆雖為滿族人,但他認為「滿洲」如同籍貫,「他認同滿族,但更認同大中華民族」服膺的是《清帝遜位詔書》所說:「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徐泓並指出,毓老不論在滿洲國或來台,都認定自己應為所當為,「在大節前,認知自己是中國人」因此即便身處滿洲國,仍暗中抗日,並曾向學生們訓示「人家把你當傀儡,你就把他當靠山,做你自己想做的事。」

徐泓讚:「毓老的前半生就是龍!」曾任職國務院,掌軍政警務,參與國際事務見過希特勒、墨索里尼等,叱吒一時。來台後受監視,遂投身教育,志在復興華夏學術文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找到適時的突破點,把不可為變可為」突破戒嚴時私人講學之禁,創辦「天德黌舍」,解嚴後改為「奉元書院」,講學逾半世紀,門生遍及政商學界,包括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英業達集團創辦人溫世仁、前總統李登輝的《易經》老師劉君祖等。

徐泓指毓老精研《易經》,見微知著,多次曾提醒門生「認識自己,不要老是用西方的理論來套用」,唯有「自牧」華夏之學,才能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