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世界觀】香港危機 突顯「中國崛起」的致命弱點

香港的街頭抗爭與美中貿易戰兩者之間,乍看之下二者並不相關。不過有評論者認為,這兩件事都說明北京當局僵化的國際思維和非贏即輸的「零和」世界觀。

這種狹隘的決策和協商能力,將成為中國崛起的侷限。

香港的抗爭態勢不斷升高,美中貿易戰川普持續加碼,眼前都看不到落幕或緩和的跡象。這兩個北京頭痛的問題本質上並不相同:貿易的紛爭源於美國認定中國的經濟政策損害了美國企業利益和國際貿易體系,而街頭對抗則出於香港民眾對喪失公民自由的憂慮。

不過,美國作家麥可.舒曼(Michael Schuman)在《大西洋期刊》的文章指出,這兩者的問題其實都源自深植於北京的世界觀。他認為北京當局執念於提升一己的強權地位,卻無意協調配合他人的利益,雖然常把「雙贏」合作掛嘴上,但是對周邊世界採用的卻是「零和」策略。

舒曼引述了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的說法:「中國在解釋錯誤或是戰略環境的惡化時並不是面向自己。他們通常不會意識到他們需要自我反省。他們往往怪罪外在的環境。」

以香港為例,在周末的街頭亂鬥後,憤怒的民眾星期一湧入香港機場,癱瘓航班,迫使機場被迫關閉。舒曼說追根究柢,抗爭持續不散起因於北京和港府對民眾的訴求裝聾作啞和毫不退讓。

但是北京官方對港民的訴求卻隻字不提,直接把香港的動亂描繪成「外國勢力的陰謀煽動」。近日美國駐港領事館官員和香港泛民主派人士見面之後,中國官媒還指控美國官員是「幕後黑手」並揭露其個人與家庭資料,引來美國國務院官員怒批「流氓政權」(thuggish regime)。更早之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六月也曾指控「某些西方勢力」煽動香港反對勢力,指著西方媒體說:「我們要大喝一聲:請收回你們的黑手!」「香港不是你們橫行的地方!」

美中貿易戰的發展也是循著類似的模式。舒曼說,川普對中國祭出關稅制裁被指控是掀起貿易戰開端的禍首。不過,究其背後,美國對不公平貿易政策的抱怨,長期以來被中國置之不理才是主因。

舒曼認為,雙方在一年多來的貿易談判後,北京的領導階層仍避談自身責任,一味把自己形容成美國霸權政策的受害者。例如《人民日報》在上星期一篇名為〈大國豈能不負責任〉的評論裡,批評美國「背信忘義」,受到「『美國優先』蠱惑下」,「正在不斷透支美國的國際信用,肆意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影響世界經濟合作大局」。結尾說「一些美國人該醒醒了!」

舒曼說,所有政府都有堅稱自己政策正確性的傾向,不過要中國政府調整改變路線特別困難,基本上這是因為政權內部運作的方式使然。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體制一旦承認政策錯誤,就會損害領導的威信。另一方面,政策缺乏透明度,也讓底下的官員們報喜不報憂,因為表達對政策的不同意見,可能被當成是對領袖的不忠。

讓問題更麻煩的是,共黨官方的歷史觀,多把領導人描繪捍衛民族、對抗外國帝國主義侵略的領袖。「向外國勢力低頭」不管在歷史上或是現實上都是充滿政治風險的舉動。

因此,北京標準策略不是妥協,而是要照自己的辦法走。以貿易戰來說,一開始北京想用錢解決,想用購買大量美國農產、能源和其他產品做緩兵之計。接下來軟硬兼施,回敬川普的懲罰性關稅政策。不過兩招都未見效。

在香港情況也是一樣,中共不回應港人治港的要求,而嘗試經濟利益攏絡香港。像是今年二月國務院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香港納入中國珠三角發展「橫跨資本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但是近年的中港矛盾讓香港人對發大財的承諾不再買單。許多港人批評這項計畫香港只是「被規劃」。

舒曼認為,所有強權無一例外想把自己的意志施加於人。美國過去與國際結盟、開放市場、對外輸出民主人權,當然可能不懷好意有自己的盤算,但至少美國比較清楚成為霸權必須花費的成本。

今年初,一項皮尤(Pew)民調顯示,全球對中國的觀感轉壞。2018年有43%的全球受訪者對中國不具好感,比起2014年則是32%。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個民調裡,詢問全球受訪者誰是主導全球經濟的強權,有39%受訪者認為是美國,中國緊追在後(34%)。但是當問到希望世界由哪一個強權主導,選擇美國的有63%,中國只有19%。顯示中國在世界逐漸擴大的影響力並沒有轉化成對它的支持。而且中國鄰近的亞太國家不希望中國主導的比例越明顯(日本81%,菲律賓77%,南韓73%,澳洲72%)。

參考資料:Atlantic, Pew Research Center


更多鏡週刊報導
中共準備對香港動武? 學者:解放軍待命有兩層用意
【六四最後的秘密(三)】中共如何決定對人民開槍?強人政治下難測的風險
中國暑期電影紛紛撤檔為哪樁?緊縮審查尺度迎「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