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金融──兼談元宇宙金融的虛相與實相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陳錦稷

未來十年,因金融科技的發展,須重新檢討金融存在的核心價值,迅速因應金融體系的不健全發展,才能避免代價更大的金融危機。在金融服務需求轉變下,讓金融體系發揮調節資金盈虛的本質,才能促進金融服務多元發展,使金融與實體經濟持續相輔相成。

除金融科技之外,監理科技的發展也將帶來更精準的貨幣政策,更有效率的金融監理措施,提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適當發揮金融應扮演的社會層面功能。至於元宇宙的金融世界,就必須以佛家的虛相與實相來理解,才不會陷入顛倒或受困於未明的世界。

元宇宙金融的虛與實

要理解未來十年的元宇宙會如何發展,才可能精準預想元宇宙中的金融體系將如何發展。元宇宙會如何發展?由NFT及區塊鏈作為底層基礎元素的元宇宙,不論是消費端或生產端皆牽涉三個層次。

首先,技術層次取決於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及MR(虛實混合)的基礎條件究竟有多成熟;再者,諸如穿戴裝置等硬體的開發會如何搭配AR與VR的發展;最後,在軟體層面與應用場景上能有多廣泛的運用,這些都將影響未來十年元宇宙的發展。而元宇宙之文明規則在主權國家之下,涉及犯罪、內容審查、投票與民主制度、貨幣監管、數位人格及虛擬資產等問題,涉及之法規面廣泛。故虛擬平台創造者與政府如何合作制定規則,亦將影響元宇宙的發展前景。

概念上元宇宙的未來世界究竟會如何?或許藉由佛家思想中的實相與虛相來比喻。眼見或感官所認知的實相,背後也許是透過AR、VR所呈現的虛相。但虛相也不僅止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空虛妄想感知而來,更昇華的層次而言,虛相往往也是受、想、行、識等四蘊中,由眾多因緣共同成就,同時聚合而成。

佛家強調實相智慧修行,才能心境一如,遠離顛倒,不為無明所惑。這些虛實之間的智慧觀,在元宇宙中如果能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或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而能體悟元宇宙世界諸法,而有能力能駕馭顛倒夢想境界,這何嘗不就是無罣礙,遠離顛倒的大自在境界?

元宇宙的金融會如何發展?也可以由實相、虛相觀點來理解。元宇宙的金融,不會僅限於當前的比特幣(BTC)、以太幣(Ethereum)、穩定幣(Stablecoin)或央行所發行的數位貨幣(CBDC),除了這些同質化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之外,非同質化代幣NFT(Non-fungible token)與建構其上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也將會是元宇宙中金融資產的一大部分。只要有加密貨幣或NFT的需求,就會有其供給。供需之間,就如同眾多因緣聚合,自然會有虛擬資產的交易市場。

如同理解佛家虛相與實相的概念,就能遠離顛倒,不為無明所惑。理解元宇宙的虛相與實相,才能明白虛實整合之間何者為實,何者為虛。就不至於如當年的美國大西部掏金熱,一窩蜂陷入虛擬資產的挖礦熱潮;也不會如老一輩喜歡買黃金,甚至把黃金穿戴在身上一樣,誤把數位貨幣或NFT拿來作為實體世界社交需要的炫耀財,實際上卻沒有太多網路世界的實際參與,而在元宇宙中失去自己的存在感。

至於虛擬貨幣是否會成為實體世界的流通貨幣,取決於是否能具備價值穩定,而被社會信賴作為交易媒介,進而具有實際貨幣功能而定。金融服務雖然以貨幣體系為基礎,但實際上貨幣本身並不具有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表面上是政府指定「法定貨幣」(fiat money)才讓貨幣具有購買力,但實質上貨幣發行背後必須有社會的信任基礎,才能支持貨幣具有實值的使用價值。這是貨幣能作為交易媒介,產生價值的根本原因。

可以用這個標準來判斷虛擬貨幣未來是否有機會取代法定貨幣。未來十年,持續會有實體或虛擬的金融商品企圖要取代法定貨幣,最後是否成功仍取決於背後代表的信任是否具有保障而定。穩定幣快速發展企圖修正加密貨幣的缺點。

實際上虛擬貨幣尚難取代法定貨幣,根本原因在於價值的不穩定,以至於虛擬貨幣之交易媒介功能大打折扣。未來十年,虛擬貨幣可否廣泛如法定貨幣流通,甚至取代實體貨幣,取決於價值是否夠穩定,足以被社會廣泛信賴,並具有社會大眾所信賴之交易媒介、價值儲存、計價單位與延期支付的貨幣功能,才會有機會成為數位經濟體系所廣泛接受與使用的通貨(currency)。

惟未來元宇宙之發展趨勢,在透過區塊鏈、演算法與智慧合約所提供之信任機制下,能否使數位代幣(digital token)成功串連、搬運實體金融服務至元宇宙中,並在元宇宙中之虛擬經濟平台發揮超越實體貨幣的功能,值得再觀察。

以核心價值矯正金融的不健全發展

而金融的本質在於調節盈虛,將資金過剩一方,融通於資金不足的一方;或是在時間向度上,將資金過剩的此一時,透過儲存價值而融通於資金不足的彼一時。金融的本質是為了協調資源的有效運用,優化社會資源,以增加經濟效率。未來十年的金融本質不會改變,也不應被改變。尤其是經過幾次金融危機,與因應全球肺炎疫情的經濟情勢,採取過度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帶給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因素。金融的本質在於作為經濟體系資源調配的功能,更應該在金融管理層次被強調,甚至作為金融存在的核心價值。

未來的十年必須以金融的核心價值深刻反省,並快速修正過度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與金融體系偏離本質的不健全發展。過度量化寬鬆,加上金融體系運作不健全,不但讓金融體系偏離調節資金盈虛,融通實體經濟發展的本質,讓炒房、炒地的投機與套利行為,嚴重排擠正常投資活動的進行,造成經濟成長放緩、貧富差距擴大、市場運作效率不彰。

再加上民主政治缺陷,政治權力結合龐大金融資產的管理權,形成缺乏制衡的金權政治巨獸,造成經濟體系的不健全發展。未來十年,如果無法矯正金融體系的不健全運作,勢必帶來經濟體系的嚴重災難,造成社會的慘痛代價。

如果十年內能矯正金融的不健全發展,避免一場經濟與社會危機,則十年後的金融,不論以任何形式存在,必然能保有幾大核心功能,包括:資金盈虛之間的調節服務、跨時間的價值儲存管理,與風險分擔的金融中介服務。金融服務能順利提供這幾項功能,讓資金、貨幣或任何有價值的資產,能夠跨人、跨地區,或跨時間來進行價值的交換。金融也得以重新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

十年後,金融服務的使用者需要金融在不同場景之間提供服務,包括實體與虛擬世界在內。就金融的需求端而言,過去需要金融服務時,往往必須前往金融機構才能獲得金融服務,到銀行存款、提款,到證券營業廳從事股票、債券或票據的買賣等行為。直到提款機(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發明讓金融服務邁入24小時不打烊的提供存取現金、轉帳、繳費與查詢維護等,且ATM遍佈銀行、超商、賣場與社區,無所不在的提供金融服務。而智慧手機的普及與應用,讓網路銀行大幅取代實體銀行通路。

未來金融的需求,必須能滿足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之間的需要,包括實體世界與虛擬的元宇宙世界。就如積極倡議金融創新的布雷特.金(Brett King)其《Bank3.0:銀行轉型未來式》一書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話:「銀行已不再是一個場所,而是一種行為。(Banking is no longer somewher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

全球歷經新冠肺炎的嚴重疫情之後,工作、生活習慣與金融行為都出現大幅改變。就如同無現金的需要,帶來支付服務的發展。金融需求端的改變,將帶來金融服務供給端的商業模式將出現大幅度的轉變。數位轉型將帶來全新的金融服務生態系,帶動金融商業模式的創新。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勢必隨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性而出現更多元化的發展。

具體的轉變,例如:銀行帳戶不再只是存款、提款的被動式運作,而是藉由金融科技的創新,導入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的應用,而出現智慧帳戶的全新商業模式。銀行不再提供只有收支功能的帳戶管理服務,而是提供智慧帳戶,主動根據過去的使用習慣,預測未來的現金流,判斷帳戶內的資金會出現過剩或是出現短缺,並推薦適合客戶風險屬性的理財服務。

十年後,隨著監理科技(RegTech)的發展與智慧決策的應用,讓貨幣政策更精準的發揮穩定物價、抑制房價不合理炒作,與穩定金融體系的功用。金融監理也將更有效率的以最小成本原則運作。金融機構不但能更有風險承擔與風險管理能力,也更能發揮社會性功能,例如以金融功能推動整體產業的淨零轉型(Net Zero Transition),達成綠色金融,解決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風險等。在社會層面,金融所扮演的角色會更為加重。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兼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

更多思想坦克文章

未來十年的人口現象──正視「健康負成長」

雜學校──編織台灣教育未來的想像之網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