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都的微光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率軍二萬五千人橫渡臺灣海峽,攻進臺江內海包圍熱蘭遮城,戰役結束之後,一名士兵屯墾營田,往後迎娶平埔族女子從此定居臺南。至今我們家族在臺南已經歷了三百六十個春秋。我成長於永康的大橋,那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綠地和建築的比率非常協調,巷道乾淨,房子都暖心可愛。童年的我總期待放學,背著書包去文具店買文具,或者到棒球打擊場門口買古早味紅茶,再到對面的白天鵝美語補習班看宮崎駿的電影;一個禮拜有三天到老師家補習,週末相約同學家玩大富翁,再一起去成大打球。

在我心中,臺南不同於其他城市,臺南也不同於其他鄉村;臺南就是臺南,不管對我還是對臺灣而言,臺南都有著絕對的不可取代性。

顧蕙倩學姊成長於臺北,卻是一位真正的臺南作家。她往返雙城,同時往返今昔,精讀經典的文學作品,親自走訪楊逵、葉石濤、楊熾昌、陳秀喜、白萩、蔡素芬曾生活過的空間。她穿梭府城的蝸牛巷、新美街、大銃街,走過一條又一條府城獨有的紅磚道;烈日下七股的鹽田,新化的大目降老街;也來到溫泉之鄉關仔嶺,合十參拜碧雲寺。她按文索驥,滿載深厚的情感,領會光陰的祕密,古都的百年繁華與滄桑被她重新拾起、還原、歸位,完成這部不可多得的文化散文書寫。

書中介紹文學家的方式尤其特別。顧蕙倩以小說筆法為報導文學注入新的活力,文章在虛實之間延展,任想像奔馳,再蔓生出新的故事。有時她推出作者現身說法,只見楊熾昌娓娓道來對初戀女友民子的思念,陳秀喜則回憶起山中建造笠園的過程;有時她改讓小說人物走出故事來與作者對話,由《葫蘆巷春夢》的男主角銅鐘仔為我們介紹葉石濤,《鹽田兒女》的女主角明月則介紹蔡素芬;有時她又以旁觀者的角度「筆記白萩」,或者更天馬行空,讓那朵壓不扁的玫瑰來說說「我所知道的楊逵」。全書既像是一本文學改編的作品,也像一部視角豐富的紀錄片,呈現歷史的幕後花絮,側錄了詩歌和小說的旁枝,圓滿了那些帶有遺憾與不捨的文人情感。

也是這本書觸發我留意作家與在地的互動,趁此機會我想補充介紹一位詩人。

風車詩社發起人之一的張良典(1915-2014,筆名丘英二),臺南州立第一中學校(今臺南二中)畢業後,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今臺大醫學院)就讀,喜愛文學的他開始以日文寫詩,作品發表於《臺灣文藝》、《銀鈴》、《風車詩刊》等文學刊物。二二八事件他受到牽連入獄九個月,出獄後擱筆從醫,在臺南大同路上開設「良典診所」,往後行醫五十載,據聞每天他騎著改裝的摩托車外出問診,足跡遍及南臺南與一水之隔的高雄,目前次子張正武先生仍在本址行醫。兒時我即知道這家診所,回臺南教書後每次經過診所門口,我常想詩人丘英二或者張良典醫師,他到過臺南哪些地方?走過哪些巷弄?

那些和他一起生活在這座古都的人,對他還有印象嗎?

他會怎麼說自己的故事?

如同年年綻放的花樹,我想臺南還有許多文史風華等待我們細細品味。期盼未來蕙倩學姊能繼續走讀臺南,寫下更多臺南的文學風景。(本文摘自《鹽田、新美、葫蘆巷:臺南作家追想曲》一書,博揚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