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經濟架構」拜登宣布啟動 IPEF是什麼?與CPTPP、RCEP有什麼差別?台灣有機會加入嗎?

美國總統拜登藉由亞洲行訪問日本,宣布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共有13國參與。印太經濟架構是什麼?台灣有機會加入嗎?與CPTPP、RCEP有何差別?

美國總統拜登藉由亞洲行訪問日本,宣布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共有13國參與(Yuichi Yamazaki/Pool Photo via AP)
美國總統拜登藉由亞洲行訪問日本,宣布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共有13國參與(Yuichi Yamazaki/Pool Photo via AP)

印太經濟架構是什麼?

拜登5月23日在東京正式公布「印太經濟架構」(IPEF),IPEF是由美國主導的經濟圈構想,這項計畫預計透過四個主要領域,包括「數位經濟」、「供應鏈」、「清潔能源基礎建設」和「反腐敗措施」來整合合作夥伴,並將重點放在因應中國大陸經濟和軍事面的力量強化。

事實上,自美國前總統川普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美國並無意願重返以關稅為基礎的亞洲貿易協定。2021年拜登上任後,為了重建川普削弱的戰略軍事和貿易聯盟,並強化半導體等重要物資與尖端技術的供應鏈,於是提出IPEF的構想,為美國盟邦提供一個替代方案,以取代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擴大的商業版圖,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延伸閱讀》美日高峰會登場!拜登開場就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

IPEF和RCEP、CPTPP有什麼差異?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2022年1月正式生效,15個成員國包括東協10國(印尼、柬埔寨、緬甸、寮國、越南、汶萊、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外,還有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GDP占全球約30%,超越CPTPP。但RCEP僅限於貿易自由化與較傳統的議題,如一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該協議不含「勞工」、「環境」、「數位貿易」、「國營企業的優惠措施規範」等相關規定。此外,雖然RCEP最初由東協10國發起,但外界認為中國將主導其運作。

  •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一個高標準、全面性的區域貿易協定,旨在促進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相較於RCEP,CPTPP涉及較多元且爭議更廣的議題,如關稅互惠、跨越國境的線上貿易、勞動、環境問題等規範。目前有11個國家參與,包括加拿大、日本、澳洲、紐西蘭、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智利、秘魯和汶萊,GDP占全球的13%。CPTPP前身是TPP,原本由美國主導,但在川普2017年退出TPP後,後更名CPTPP,2018年重新登場。對於川普退出TPP的決定,外界批評此舉導致美國在印太地區失去戰略地位。

  • 印太經濟架構(IPEF):被認為是拜登政府為了制衡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大力擴張,有別於傳統自由貿易協議(FTA)討論的議題,IPEF發展的重點項目將觸及供應鏈合作、減碳、潔淨能源,以及關於稅務與反貪腐等議題。另外,IPEF預期將納入CPTPP與RCEP未討論的新議題,像是美國與歐盟研擬以個別產業的「碳排放量為基礎」協議。至於勞動、環境與氣候變遷議題上,IPEF標準也預期將高於CPTPP,RCEP則未包含勞動規則與環境議題;數位經濟議題方面,IPEF也可能會超越CPTPP及RCEP。

延伸閱讀》新加坡擔任IPEF創始國 總理李顯龍支持中國加入CPTPP

IPEF有哪些國家加入?

除了發起IPEF的美國,首批加入的成員有日本、澳洲、印度、南韓、新加坡、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汶萊、紐西蘭、菲律賓和越南,共13個成員國,約占全球GDP的40%。

延伸閱讀》13國加入IPEF 拜登考慮調降對中國的關稅

台灣有機會加入IPEF嗎?

雖然台灣未被納入IPEF最初的陣容,但美國表示,歡迎新成員的加入,也意味台灣有持續爭取的機會。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也曾提及,台灣是微晶片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美國正尋求深化與台灣的經濟夥伴關係,包括半導體和供應鏈在內的高科技議題。對此,經濟部長王美花認為,台美經貿關係非常緊密,台灣與美國將於數周後召開會議,預期雙方關係將有嶄新做法。

不過,對於台灣未進入第一輪名單,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皆提出質疑,台美關係是否堅若磐石?民眾黨更要求外交部應深入了解台灣未獲納入的原因,擬定後續爭取參與IPEF的有效策略與措施,且必須向美方明確表達我立場,同時密切注意參與CPTPP的進度,促成台美雙邊貿易協定談判。民進黨立委則指出,台灣的經貿重要性有目共睹,政府會持續爭取在第二輪加入。

延伸閱讀》台灣未入印太經濟架構 民眾黨:外交部應評估影響、向美表達立場

實習記者:張俐禎

核稿編輯:沈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