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冠疫情:官員將第二波歸咎於「雙重突變」病毒,防疫工作又錯在哪裏呢?

印度第二波新冠疫情持續發酵之際,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官員稱,3月份發現的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變種病毒B.1.617可能是當前第二波疫情大爆發的元兇。

德里官員警告,該病毒變種存在「雙重突變」,即同一種病毒中同時出現兩組基因突變,而已先後在全國數個疫情嚴重地區被檢出的B.1.617雙變種病毒。

不過, 也有疾控中心人員表示,他們仍未能完全肯定新變種與當前疫情大爆發之間存在關聯。多位專家向BBC指出,當前疫情是由一系列決策失誤所導致, 他們中有人擔心第三波疫情恐將現。

聯邦衛生部星期五(5月7日)公布,此前一天新確診病例達414188例,連續兩日超單日40萬水平, 單日死亡人數達3915,比星期四所創新高輕微回落。迄今印度累計有2149萬餘人感染新冠病毒,超過23萬人死亡。

印度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維傑·拉科萬(K Vijay Raghavan)星期三(5日)在衛生部新聞發佈會上承認,政府專家們從未預期受感染人數的增加會如此兇猛。

拉科萬說:「鑒於正在傳播的病毒量之大,第三階段(第三波疫情)將無可避免,但什麼時候會出現第三階段目前還不明朗……我們得凖備迎接新一波疫情。」

當前的第二波疫情已導致印度醫療系統嚴重超負荷運行,醫院牀位、氧氣以至於火葬空間均告不足。一些地區已自行實施封城或宵禁措施,但聯邦政府擔憂衝擊經濟,仍堅持不施行全國封城禁足。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星期四與高層官員開會時稱,要確保疫苗接種率跟上政府預定進度,絶不能調動疫苗接種人員處理其他工作。

印度的「雙重突變」新冠病毒

印度衛生當局對1.3萬個檢測樣本作基因排序,當中超過3500個來自八個邦的樣本中發現了B.1.617變種。

他們同時發現,與原病毒相比,B.1.617變種內出現了15組基因突變。

其中,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卡納塔克(Karnataka)、西孟加拉(West Bengal)、古吉拉特(Gujarat)和切蒂斯格爾(Chhattisgarh)五邦感染人數近日激增,呈爆發態勢。

印度國家疾病控制中心主任蘇吉特·庫馬爾·辛格醫生(Dr Sujeet Kumar Singh)表示,這些地區感染人數激增,「與B.1.617變種出現存在相關性」。

不過,辛格醫生還說:「它的流行病學和臨牀相關性仍未完全建立……缺乏這相關性,我們就無法將之與任何爆發聯繫起來。但是我們已告知邦級單位加強公共衛生應對——加強檢測、快速隔離、避免群眾聚集、接種疫苗。」

過去一個多月,德里政府堅稱B.1.617病毒變種與第二波疫情有關,當局也否認與英國、南非和巴西變種有關。

英國專家也提出要對印度變種予以警惕。英國報聯社(PA)報道,英國將宣佈把B.1.617系列變種列入「受關注變種」(variant of concern)名單。

目前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HE)正重點調查已流入英國的約200例B.1.617.2變種,當局也有檢出B.1.617.1和B.1.617.3變種病例。

一位PHE消息人士對BBC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印度系列變種對既有新冠病毒疫苗產生抗藥性。

印度各地最新感染數字如何?

一些地區在星期三錄得當地最高單日死亡數字,這包括北部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哈里亞納邦(Haryana)和旁遮普邦(Punjab),以及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和卡納塔克邦(Karnataka)。

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自疫情爆發以來一直承受全國最多患者,當地星期三新增920人死於感染新冠病毒。

然而,多位專家擔心因為檢測量與死亡病例呈報不足,實際感染、死亡人數可能遠高於此。路透社指出,專家們認為實際數字與目前官方數字可能有五到十倍之差。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周報中指出,上周全球新增確診病例當中,印度病例佔幾乎一半;死亡病例佔全球四分之一。

印度原本獲邀派出一支代表團到英國倫敦,列席本周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外長會議,卻因為其中兩名團員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需全團自我隔離。隨行的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稱將透過網絡參與餘下活動。


印度各方還有哪些地方出錯導致此局面?

BBC記者維卡斯·潘迪(Vikas Pandey)比較了印度首輪與次輪疫情之間的不同。

2020年9月,印度單日新增病例曾達9萬,今年1至2月回落至每日低於2萬例。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宣稱已戰勝新冠病毒,多處地方重新開放公眾活動,群眾在執行防疫措施上也有所鬆懈。

像印度教大壺節(Kumbh Mela)這種吸引數以千萬計群眾參與的活動恢復舉行,參加者多不戴口罩。一些聯邦政府部長級官員出席公眾集會發言,也不戴口罩。

另一方面,聯邦政府設立了多個專責委員會,研究如何應對可能出現新一波疫情。結果,病牀、氧氣、藥物紛紛供應緊缺,讓專家們大惑不解。

馬哈拉施特拉邦前任衛生部長馬赫什·扎加德(Mahesh Zagade)對BBC記者說:「第一波放緩的時候,他們就該為第二波做凖備,作最壞打算。他們該清點氧氣與瑞德西韋(Remdesivir;新冠治療用藥)的庫存,並加大產能。」

某製藥廠高管表示,瑞德西韋的需求在1月、2月份「枯竭」,「要是政府有下訂單,我們就會囤貨,那就不會有目前的緊缺問題」。他說藥廠已加開生產車間,但需求增速已超過供應能力。

至於第二波疫情爆發以來湧現的醫療氧氣不足問題,政府官員堅稱印度生產了足夠的液化氧,只是無法運送到地方醫院。目前當局已透過鐵路系統,在各邦之間增開「氧氣專列快車」(Oxygen Express),頒令停止向非指定生產業務供應氧氣,動員國有石油企業等暫緩工業用氧氣生產,轉投醫用氧氣生產,但已有許多患者因缺氧而死。

世界多國得知印度第二波疫情之後紛紛向當地搶運呼吸機、制氧機、氧氣瓶與各式各樣物資,但BBC記者亨達(Jack Hunter)指出,印度許多醫院仍未收到這些人道援助,物資滯留機場。但德里政府堅決否認物資分發存在延誤。

相比之下,西南部喀拉拉邦(Kerala)早有凖備。當地新冠抗疫專責小組的法塔胡丁醫生(Dr A Fathahudeen)說,喀拉拉邦早在2020年10月便採取行動儲備物資,這波疫情中未出現醫用氧氣短欠。

法塔胡丁醫生說:「我們還一早採購了足夠的瑞德西韋和托株單抗(Tocilizumab;另一種新冠治療用藥)以及其他藥品,也擬定了計劃應付突如其來的病人暴增。」

基因排序工作太遲開展也是讓疫情惡化的理由之一。

要辨別病毒變種是否具備更高傳染能力,或更能致命,對病毒樣本作基因排序是必要步驟。病毒學家沙希德·賈米爾博士(Dr Shahid Jameel)向BBC記者指出,印度直到2021年2月中才開始認真對病毒樣本作基因排序,起步「有點晚」。

到目前為止,全國所有檢測樣本只有1%完成病毒基因排序。賈米爾博士說:「相比之下,英國在疫情高峰期能對5%至6%樣本展開排序,而你無法在一夜之間建立起這樣的檢測能力。」

印度政府去年成立印度SARS-CoV-2基因組學聯盟(INSACOG),整合全國十家實驗室從事有關工作。然而,一些報道指出,這個聯盟啟動工作時財政拮據,並不順利。

但連日慘況最能反映的是印度政府長期漠視公共衛生體系的投資需要。一位專家稱:「公共衛生體系一直都是帶病yunzhuan,只是有錢人與中產的才發現而已。」

過去六年,印度醫療投資合共只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6%,是金磚五國(BRICS)當中最低:巴西佔9.2%,南非佔8.1%,俄羅斯佔5.3%,中國佔5%。

發達國家普遍大手筆投資醫療衛生事業。同樣參考2018年數據,美國醫療開銷佔其GDP的16.9%,德國佔11.2%。就連斯里蘭卡(3.76%)或泰國(3.79%)的醫療開銷比例都比印度要高。

印度每1萬人口只有不到十名醫生,一些地區更不足五人。

疫苗接種情況又如何?

印度原本定下了在今年7月以前為3億人接種疫苗的目標,但目前看來難以達標。印度公共衛生政策專家錢德拉坎特·拉哈里亞醫生(Dr Chandrakant Lahariya)對BBC記者說:「政府似乎沒有做好事前規劃,確保有足夠疫苗用於接種計劃之上。」

「更重要的是,它對所有成年人開放疫苗接種,但卻沒有先確保疫苗貨源。」

印度14億人口當中,迄今只有2600萬人接種了兩劑疫苗,佔全國人口不到2%;1.24億人只接種了一劑。聯邦政府需要6.15億劑疫苗,才足以為全國45歲以上國民,也就是4.4億人接種。

印度有6.22億人年齡在18至44歲之間,為他們接種就需要12億劑疫苗。

路透社指出,印度即使是全球最大疫苗生產國,當地兩家生產商要至少兩個月時間,才有望把產能從目前每月最多8000萬劑增至1.1億劑以上。

不少專家指出,封城禁足與接種疫苗是阻擋疫情擴散的唯一出路,印度政府必須馬上採取行動,才有望截斷傳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