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及自主國防?學者指可視個案調整

《國防法》明定「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獲得武器裝備,以自製為優先;學者指出我們的政策目標雖然是要國防自主,可是對於自主並沒有設定明確且統一的門檻。圖為「2019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展覽吸引大批民眾參觀。(本報資料照片)
《國防法》明定「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獲得武器裝備,以自製為優先;學者指出我們的政策目標雖然是要國防自主,可是對於自主並沒有設定明確且統一的門檻。圖為「2019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展覽吸引大批民眾參觀。(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美國商會建議中科院降低國內研發計畫之「本土製造比例」(即自製率)門檻,加強推動國際合作。但這項建議也被外界質疑蔡政府標榜的國艦國造、自主國防不見了。學者坦言,核心技術得靠自己發展,很難寄望對方轉讓,不過就成本考量,美國商會的建言不是沒道理,最終本土製造比例究竟該設定多高,要看個案。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說,《國防法》明定「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獲得武器裝備,以自製為優先,向外採購時,應落實技術轉移,達成獨立自主之國防建設。」我們的政策目標雖然是要國防自主,可是對於自主並沒有設定明確且統一的門檻。

蘇紫雲解釋,中科院研發計畫的零附件要超過一定比例才能稱為國造自製,普遍來說至少要7成,我們的國造飛彈品質還不錯,自製率更可能達8成以上,但在一些特定項目,台灣可能無法達7成自製目標。蘇紫雲舉例,潛艦國造大概只能達到5成多;另外像是戰鬥機,如果要搞出國產引擎,花費恐會是天文數字,「因此土本製造比例要看不同個案需求調整,這樣才較符合現代管理精神。」

此外,美國商會也建議透過「工合點數加成」以提供誘因,吸引國際企業與本土企業合作。蘇紫雲則認為,實務上有困難,畢竟對國際企業來說,核心技術是永續生財關鍵,很難要求對方轉讓。

中科院低調回應,尊重台灣美國商會所提出之建議,但也表示中科院在推動國防自主的各項工作,都是依據政府法令與要求,並不會特地偏向特定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