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失業撐不住 討海人搏浪撈魚苗

天色微亮,台東縣卑南溪出海口,民眾冒險搏浪撈魚苗。(莊哲權攝)
天色微亮,台東縣卑南溪出海口,民眾冒險搏浪撈魚苗。(莊哲權攝)

疫情影響生計,雲林漁民估算若駕駛船筏出海,人工、油料不敷成本,因此減少出海次數,空檔時間全家動員挖採野生石頭蚵,補貼家用;台東也有民眾為了養家糊口,清晨在卑南溪出海口手持三角網撈捕「日本禿頭鯊」魚苗,「向大海討生活費」。

疫情影響餐廳叫貨量大減,雲林漁民腦筋動到野生石頭蚵身上;沿海地區海岸石縫及感潮段河堤壁上,是石頭蚵生長的地方,不同於吊蚵長時間浸泡在海水,石頭蚵會隨漲退潮或排放水露出水面,因此肉質比吊蚵結實,但挖採時下半身要長時間泡在水裡,且需用鑿子及鐵鎚才能敲下來,頗費體力。

台西鄉丁姓漁民表示,石頭蚵生長較吊蚵緩慢,因此數量不多,加上蚵仁較小,以往都留著自己吃,或是熟客預約訂購,但疫情期間收入減少,也不知何時才能解封,因此便四處去大排、河流、潮間帶找石頭蚵,運氣好的話1天可挖4、5台斤,每台斤賣200元以上,不無小補。

台東漁民則是涉險撈捕「日本禿頭鯊」魚苗,清晨4點天還沒亮,卑南溪出海口已有不少討海人在浪濤間撈捕魚苗,當大浪來襲,他們拿著三角網用「鏟魚」的方式撈魚,再用頭燈照看,仔細把半透明的魚苗挑出來,據了解,他們幾乎都是徹夜守在海邊,除了厲害的高手以外,還多了不少因疫情失業的婦女。

首度「下海」的阿美族婦人說,工作的餐廳因疫情歇業,已1個月沒收入,而在飯店擔任房務的女兒也失業,聽聞出海口有魚訊,就拿著父親傳下來的三角網,半夜衝到海邊跟著大家撈魚苗。

日本禿頭鯊魚苗原住民稱為「司馬寧」,台語叫「捻米仔」,每年5到10月間成魚會從溪流到海口產卵,孵化的魚苗在海口成長到約2、3公分,就會洄游到溪流上游,民眾便趁機捕撈,魚苗市價1台斤500元,量大時一晚可撈到2、30斤。

民眾無奈表示,以前是賺外快,疫情期間則是向大海討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