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 開創台灣大河小說先河

【陳沿佐 范群宏 綜合】

曾寫出《魯冰花》,以及台灣首部大河小說《台灣人三部曲》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被譽為「台灣文學之母」的鍾肇政,文壇地位其來有自,他是在戰後率先使用華語,進行創作的本省籍作家,到了1950年代,在當時文學界,一片反共意識抬頭的氛圍下,他仍堅持以台灣為背景進行創作,更試著書寫客家,尤其鍾老對文壇後輩的提攜,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客籍作家 鍾肇政(2016.03.24):「台灣的獎,所有獎我都得過了,現在才知道,我沒有得的獎還有一個,為什麼才輪到我這個老頭子呢?」

2016年,客籍作家鍾肇政獲頒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儘管鍾老早已囊括吳三連文藝獎,及第3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等,國內大大小小的獎項,不過對於這次得獎,他仍是喜悅溢於言表,而說起鍾老的文學地位,就要先從他所使用的語言講起。

作家 朱宥勳:「大部分的作家,在日本時代,他們是受日語教育長大的,他們中文不太好,所以必須從頭開始學習中文,所以在這種狀況下,鍾肇政是第一批,從這種很痛苦的狀態下,重新學一個新語言,並且可以拿來寫長篇小說的,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所以他作為一個之母,他的地位是第一代,跨越語言的一代。」

戰後當多數本省籍作家,仍為了書寫語言轉換而糾結時,鍾老早就已「超前部屬」,下足苦功學習華語,流利的語言能力,也讓他能夠進行大篇幅創作,像是前前後後,總共花了16年才完成的《台灣人三部曲》,字數高達30餘萬字,鍾肇政寫台灣寫歷史,也寫出人們心中更深層的批判與認同。

作家 朱宥勳:「大河小說它的特點是體積都很巨大,三部曲,都是以三部曲,然後數千頁的形式,那為什麼要這麼大的內容,就是要去保存這些,可能會被淹沒的歷史記憶,包括生活的樣態啊什麼,這些東西因為官方不重視,所以我們常常會有一個感覺就是說,鍾肇政在早期做的事,很像是一個民間版的文化部長,就是文學的部分基本上,他一個人就要把這些東西全部保留下來,他要搶救這些新的作家,他也要去保存老作家的東西,他同時要對抗主流的價值觀,同時又要保持民間的傳統。」

客籍作家 鍾肇政(2015.12.15):「客家話消失了,客家話消失了,等於就是客家人也消失了。」

鍾老的創作,字字句句都是源自於這片孕育他成長的土地,在這條文學路上,客家更是他不能忘卻的情懷。

作家 朱宥勳:「很有趣的一點是,他在1957年的時候,跟一群朋友 辦了一個文友通訊這個雜誌,文友通訊是一個很短的雜誌,大概只有一年,但是在第一年裡,他就跟另外一位作家鍾理和,在信件往返的時候討論,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客家話,融入我們的寫作當中,因為我們是客家人,我們最熟悉這種東西,這是我們的特色這樣子,在當時的戒嚴時代氛圍,這是很特別的,因為沒有人敢寫方言,沒有人敢寫母語,但是他就開始想這件事,並且他開始寫。」

被譽為「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不只是文學表現,大家有目共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更是他提攜後輩不遺餘力。

文學家 李喬:「我常常講一句話,要是沒鍾肇政 可能就沒李喬,我的第一本受到注意的寒夜三部曲,是他很強力,可以說命令下、鼓勵下完成的。」

作家 朱宥勳:「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下來,幾乎可以說所有台灣的本土作家,或多或少都受過鍾肇政的幫助,這個是非常了不起的狀態,那特別在考慮到鍾肇政,本人其實沒什麼資源,他其實就是個小學老師,所以他幾乎是有什麼就立刻分享,這點是在台灣的作家當中,是非常少見的胸襟。」

2007年鍾肇政,與尊稱他一聲老師的文學家李喬,一同獲頒客家貢獻獎,終身貢獻獎,有著師徒情誼的兩人,同台領獎也成為珍貴歷史畫面,斯人遠矣,但鍾肇政對文壇的貢獻仍久遠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