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牠」瀕臨絕種 世界野外生態幾乎一片空白

記者裴璐/台北報導

「臺灣草鴞」是臺灣瀕臨絕種、唯一住在草叢的草生性貓頭鷹,世界各國對於草鴞野外生態幾乎一片空白,是極為珍貴、神秘難尋的生態物種,國家地理頻道特別於地球日當天推出這部耗時2年半的臺灣在地製作生態紀錄片《夜行獵手:臺灣草鴞》,在林務局、特生中心和台南野保學會的協助下,讓瀕危的臺灣東方草鴞的生態史首度呈現在螢幕上。

「臺灣草鴞」是臺灣瀕臨絕種,唯一住在草叢的草生性貓頭鷹。(圖/國家地理頻道)
「臺灣草鴞」是臺灣瀕臨絕種,唯一住在草叢的草生性貓頭鷹。(圖/國家地理頻道)

臺灣西南部的熱帶草原是「臺灣草鴞」的家園,這些美麗的夜間狩獵者只剩下不到500隻,過往連專家學者也找不到的野外草鴞,遑論完整的攝影紀錄,為了拯救幫助牠們,就需要先了解牠們,保育人士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草鴞。本片導演楊守義談到拍攝的契機說:「因為科學家與鳥類專家都很難在野外與牠有機會驚鴻一瞥,又是面臨瀕危的物種,因此我們開始收集臺灣草鴞的資料。2017年的冬天,林務局與學者專家開始進行臺灣草鴞的衛星追蹤計畫,讓我們紀錄片團隊有了一個『好的生態保育故事』的開始。」本片導演之一的萬俊明,便以他敏銳的野外觀察與科學家們開始進行野外的紀錄。

然而,拍攝草鴞是一件困難的任務。面對大自然環境的考驗和降低對生態的干擾,拍攝團隊可以說是用生命換來珍貴的紀錄。臺灣草鴞居住在廣大沒有遮蔽蔭的草原,天熱時,拍攝團隊與研究人員頂著烈日陽光在草原工作,時常虛脫快中暑;加上草鴞夜晚才活動,團隊必須通宵達旦熬夜拍攝,空曠草原的雷雨相當危險,經歷多次險境。導演也透露:「最痛苦的是在秋冬的時候,多組相機竟被草原大火燒掉付之一炬。」草原荒地東西掉落也不易找回,遺失了不少攝影器材和記憶卡。

「臺灣草鴞」是臺灣瀕臨絕種,唯一住在草叢的草生性貓頭鷹。(圖/國家地理頻道)
「臺灣草鴞」是臺灣瀕臨絕種,唯一住在草叢的草生性貓頭鷹。(圖/國家地理頻道)

除了天候的考驗之外,滿滿的美洲含羞草讓人寸步難行,滿身倒勾刺刺傷,還剌破了好幾條厚牛仔褲,補了再補;晚上荒野草原很多毒蛇出沒,萬俊明導演遇上十幾回,不僅踩到雨傘節,還曾晚上在帳篷與大頭蛇過夜;更因為多次奔波山野,無數個徹夜不眠的夜觀、在山溝摔車送醫;部好的設備線材,也常被老鼠咬破斷線,包括專用攝影機的遙控線電源線。

這些考驗並沒有讓拍攝團隊退卻,面對敏感而珍貴的鳥類,更以最小的干擾達成最完整的拍攝,在科技方面,採用先進的夜間紅外線攝影機,解決夜間攝影的問題,在野外也多數都是以感應式攝影機來記錄、降低對生態的干擾;團隊同時在保有巢區及週邊草坡原有的完整性、掩蔽工程之下,克服長期拍攝的電力供應系統問題。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記錄這稀有的臺灣特有鳥類,讓更多人關心臺灣瀕危物種保育議題。

《夜行獵手:臺灣草鴞》紀錄片中珍貴紀錄到在深藏在厚厚的白茅草叢中的草鴞巢穴,夜視攝影機揭露了牠們求偶的奧秘及其繁殖週期。卵孵化之後,雛鳥將遇到許多危險。對飢餓的草原掠食者來說,小草鴞可是道誘人佳餚。萬一被蛇找到巢穴會怎樣?夏季,大自然在颱風中釋放出憤怒,洪水席捲所到之處。冬季的草原大火,無法飛行的雛鳥無法逃生。面對種種困難,草鴞家庭必須奮鬥,然而被殺鼠劑污染的獵物,危害甚至更高。

儘管巢穴旁的攝影機提供了許多重要細節,科學家還迫切需要草鴞活動的數據。攝影機有所侷限,無法在跟隨草鴞神秘的夜間飛行。牠們的活動範圍到底有多遠?到底在哪裡狩獵?沒有這些資訊,就無法擬定和實施重要的保育計劃,尤其機場跑道上的鳥網偶爾會困住草鴞。野生動物救援和康復專家曾翌碩發想如果可以將GPS發射器裝在獲救的草鴞上,研究小組就可以了解牠們的去向。曾翌碩和他的獸醫團隊能讓這隻受傷的草鴞重回空中嗎?如果成功的話,是否足以解開臺灣草鴞的秘密?

回顧拍攝過程最讓製作團隊感動的是,在本片中紀錄到接獲通報的受傷草鴞,如何經過鳥類專家與志工的努力照護,重新回到野外,並看到牠們一個個成功成為衛星追蹤的小尖兵,幫助科學家解開草鴞野外的秘密生活。楊守義導演分享:「科技幫助我們知道臺灣草鴞的行蹤,也因為透過追蹤地圖,我們才發覺,草鴞原來離我們這麼近。這一連串的保育與研究過程與結果,讓能參與紀錄的我們相當感動。」

長期關注環境生態並贊助本片緯創人文基金會林憲銘董事長也表示:「台灣面積雖然很小、卻很美,擁有不同的生物多樣性,臺灣草鴞是臺灣的特有物種,隨著人類的過度開發,讓牠們的棲地面積不斷地減少,又或者誤捕的問題,讓牠們的數量越來越少,一步步走向絕種的命運,為了下一代,我們要一起珍惜這片土地,一同保育這些珍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