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業足球夢」之36 成功的J聯賽模式真可怕(中)

前言

要落實「台灣職業足球夢」,必須先承認現在我們的紮根,看似有點樣子卻虛有其表,而職業化卻存在著「假象」;國家隊在亞洲仍無力突破「基本門檻」,女足亞洲五強實力擋在我們前面,男足還無力衝破「亞洲20強」行列,我們憑啥向國人炫耀今天足球的驕傲?

 

本系列前16篇的前言,中華足協改組很快兩週年過去了,從國民政府遷台開拓足球發展逾70年了,發哥直指我們努力追趕未必要求遠取經,東亞鄰近最成功的日本足球崛起之道,足以讓我們翻身而起。因此本篇開始,再揭「東瀛足球可怕秘笈」,發哥用心一篇篇切入揭開了日本足球今天成功之道,足為我們體育界不僅是足球,甚至也足為其他運動推展之借鏡,只要用心看肯虛心學習討教人家長處,道理盡在其中。

成功的J聯賽模式真可怕(中)

 

四、聯盟足協分明 辦事效率更高

 

J聯賽有嚴格的入會標準:第一,俱樂部須為獨立法人實體;第二,俱樂部須固定於某一城市,參與當地公益事業,推動青少年足球普及;第三,要有一定數量的簽訂A級職業合約的球員,教練必須具有S級(最高級別)證書;第四,俱樂部須有完備的5級梯隊建設;第五,要有足夠容量的固定賽場。1999年,J聯賽分為J1和J2兩級聯賽。隨著J聯賽的不斷擴軍,2011年J1聯賽已有18支球隊,J2聯賽則有20支。

 

日本各地政府不會為當地俱樂部提供直接財政支持,但會在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援。俱樂部非常注重與當地社區的互動,會定期派出球員與社區開展聯誼活動,在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宣傳互動,開放球隊訓練、定期公佈訓練時間與通道以方便球迷接觸等。俱樂部也會深入當地中小學推廣足球運動,很多俱樂部的U12梯隊就是當地小學校隊。

 

日本沒有單獨為體育專案設置政府主管部門,體育隸屬於文部科學省(簡稱文部省)。政府部門對職業足球基本不干涉,均交由足協管理;足協又將職業聯賽交由職業聯盟管理。日本職業足球聯盟在聯賽開始前就已正式創辦,它是一個獨立運營的社團法人組織,主要負責職業聯賽的運營和管理。職業聯盟的組織結構分為五層:J聯賽總會、聯賽主席、理事會(主席)、J1和J2聯賽執行委員會、聯賽事務局。

 

J聯賽理事會每月都會召開聯賽會議,討論有關聯賽運營的基本方針、制定各種規程及規章制度等。雖然日本職業足球聯盟完全脫離於日本足協,但理事會18名成員中,有三分之一來自足協。

 

五、堅持球隊名稱不許用贊助商名

 

據日本職業足球聯盟2009年公佈的數字顯示,J聯賽當年收入127.76億日元,其中電視轉播收入51.97億日元,贊助收入47.29億日元;全年共支出(包括給俱樂部的分紅)126.61億日元。日本足協和職業聯盟每年都會將財務完全公開,這也是避免腐敗的一種做法。

 

俱樂部的經營主要為負責銷售與開發其他場地廣告、聯賽門票、隊服廣告等。其中門票收益的97%歸俱樂部,3%上繳職業聯盟,其他收益全部歸俱樂部。J1聯賽俱樂部每年可獲約2.5億日元的分紅,J2俱樂部大約可獲1億日元的分紅。J1聯賽俱樂部的經營問題並不是很大,所以他們在分紅方面會儘量照顧J2聯賽俱樂部。

 

J1和J2聯賽都設了獎金。J1聯賽前7名可拿獎金,冠軍可獲得2億日元,亞軍是1億日元,第7名1000萬日元。J2聯賽前3名可拿到獎金,分別是2000萬日元、1000萬日元和500萬日元。此外,聯賽各項最佳,也會有一定的獎金和紀念品。

 

相比看看鄰近的中國,中超俱樂部每年可從足協拿到一定分紅,中甲沒有;聯賽排名靠前的球隊也沒有獎金。日本職業聯盟規定,所有俱樂部要及時將財務情況向全社會公開,聯盟也會隨時監督各俱樂部的財務情況,一旦發現有經營問題,將及時給予幫助和管理。J聯賽共有8家主贊助商,但沒有冠名商,原因是目前還沒有一家企業可達到冠名的條件和資格。職業聯盟認為,聯賽由一家贊助商壟斷會影響其他企業投資,同時也存在較大的風險,不利於贊助商的多元化競爭。

 

與聯賽一樣,俱樂部也不允許贊助商的名字出現在球隊中。他們球隊名字主要是「所屬地地名+暱稱」的組合方式,如鹿島鹿角隊,這樣做不僅可增加俱樂部的認知度,另外也不會因贊助商的變化經常換球隊名稱。J聯賽創辦時,《讀賣新聞》打算讓俱樂部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但遭到了川淵三郎的拒絕。那時,各大報紙體育版面的頭條經常是川淵三郎先生跟《讀賣新聞》關於隊名問題吵架的報導。

 

「企業贊助球隊,應該是出於愛心和社會責任感。」川淵三郎認為,企業贊助球隊不應太考慮回報,如果一個企業連這種想法都沒有,根本談不上太大的發展。川淵三郎用浦和紅寶石俱樂部舉例,「三菱汽車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應該排在第4、第5左右,他們贊助的是浦和紅寶石。埼玉縣的人起初不開三菱汽車,但自從他們贊助球隊後,大家都改開這個牌子的汽車了。在埼玉縣,如果不開三菱汽車,就不算那個縣的人。」

 

六、控制球員工資在合理範圍

 

J聯賽剛開始那幾年,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時代,球員工資較高,俱樂部也花高價錢買了不少外援。可是隨著經濟的疲軟,J聯賽也受到了很大影響。目前,J聯賽同球員簽的合約分為3種,最低級別的C合約,球員年薪必須控制在480萬日元(約台幣192萬元)以下,出場費必須在5萬日元以下。而且這些球員除了基本工資和出場費,贏球獎金是唯一的額外收入。中等級別的B合約,球員年薪也不能超過480萬日元,出場費同樣不能高於5萬日元。和C合約不同的是,沒有限制其他額外收入。A合約是J聯賽的最高級別,每支球隊只允許有25名球員持有A合約,年薪在480萬日元以上,上不封頂,其他額外收入也不受限制。

 

據瞭解,日本球員即便是簽了A合約,但收入相對於本國的消費也並不高。整個J聯賽,總收入超過一億日元(約台幣4000萬元)的球員僅有8名。

 

日本球員工資不高,除了受本國經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日本足協不希望球員拿太高工資。無論是足協還是職業聯盟都沒有故意控制球員工資,但他們只是希望球員的工資在俱樂部可控制範圍內,避免出現球員身價過高後帶來的惡性競爭。

 

目前日本國家男足中,有一半在歐洲踢球,聯賽中很難見到國家隊的絕對主力,這也給聯賽的品質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而且,現在各俱樂部都緊縮,不太願意花高價錢買外援。但他們認為並不會有什麼影響,並對聯賽並不悲觀,反而俱樂部會隨時補充新人,讓更多的年輕人有了機會。

 

日本足球界人士都認為,吸引球迷靠的不是國腳和外援,而是球隊的自身魅力,像清水隊曾經沒有一名國腳,但他們的比賽經常是爆滿的。

 

「J聯賽的理念並不是希望各俱樂部都用錢來買更好的球員,我們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和組織,可以更加容易地參與進來。」日本足協會長小倉純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