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腸癌發生率全球最凶 吃素20年也罹癌

慢性病患飲食別亂「補」!52歲的林先生患有高血壓,平時都得靠藥物控制,心疼先生的太太,料理時特別使用高鉀鹽,每天還準備800cc的蔬果汁給先生喝,沒想到血壓雖然控制正常,男子卻出現虛弱無力的症狀,整個人軟趴趴,就醫一抽血檢驗,發現血中鉀離子輕微偏高,調整飲食後,血鉀才恢復正常。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腸癌發生率全球居冠,不吃肉,腸癌一樣找上門!60歲的林老師,吃素已經20年,但1年半前,感到排便變得不順暢,有時很想排便、卻排不出來,一開始以為是便秘,沒打算理會,禁不起家人催促才去做檢查,沒想到竟一口氣在直腸裡發現4顆腫瘤,最大的甚至已經有近6公分,確診罹患第四期大腸直腸癌。

根據統計,大腸直腸癌不只是國人十大癌症榜首,台灣發生率甚至是全世界排名第一,每十萬人口標準化發生率為45.1人,打敗韓國的45人,平均每35.1分鐘多增加一名大腸直腸癌病例。

收治病人的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表示,很多人常認為,只有生活飲食習慣不佳、嗜吃肉類者,才有機會得腸癌,但紅肉只是腸癌風險因素之一,即使吃菜不吃肉的素食者,若是吃的太油、吃太多加工食品,或是食物過度烹調、過度加工,一樣躲不過。

以林老師為例,發現時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在切除腸子腫瘤後,再接受健保給付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合併化療,目前肝臟可見的腫瘤也都清除乾淨了,持續接受化療,追蹤狀況良好。

陳鴻華說,由於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甚至可能無任何異狀,導致新診斷大腸直腸癌病人中,每5人就有1人已經轉移,大腸直腸癌發生原因,不只飲食單一因素,隨機基因突變、環境及遺傳等因素也會影響,預防的不二法門就是定期篩檢,透過早期發現、治療,才能降低腸癌威脅。

腸癌發現時已是晚期,不代表就是末期!陳鴻華強調,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若轉移的病灶範圍不大,能將轉移病灶切除乾淨,有很好的5年存活率,但如果一開始無法手術切除,也不要氣餒,先使用標靶合併化療,可提升治療反應率,更高機率將轉移病灶縮小後再進行手術,也能大幅增加存活機會。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表示,目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在治療第一線、第三線皆有健保給付標靶藥物,第一線治療有血管新生抑制劑、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2種健保標靶藥物可選擇,第三線健保則僅給付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2種藥物都能帶來很好的治療效果,如果用對順序,有機會可以使用到2次健保標靶,降低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