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難道只是一道「開胃菜」?

在全球華人社會,許多人看了中美外交高層在冰天雪地的安克拉治,演出「2十2」對話開場白的那一幕,頓時熱血沸騰,仿彿一夕之間,就洗刷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就此而論,網路上瘋傳兩張凸顯「今非昔比」的辛丑年圖樣,絲毫不會讓人感到驚訝。

台灣族群意識作祟,政治立場涇渭分明,面對此情此景,喜怒哀樂都會被貼上標籤。最阿Q的表達方式,就是當一名觀棋不語的「真君子」。無奈,台灣在中美對話一開始就被點名,成了對岸外交部發言人口中的一道「開胃菜」;台灣是否會在隨後端上來的「正餐」露臉,恐怕有待進一步觀察。

我認為激情過後,中美關係還是會回到以現實主義為政策導向的基本盤,即維持一個「鬥而不破」的局面。鬥是為了「出口轉內銷」,迎合各自內部的需求;不破是避免雙方從「文鬥」到「武鬥」,最後演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場對話凸顯兩國的不信任感加深。其實,中國大陸學者王緝思和美國教授李侃如,早就以「戰略互疑」來為中美關係定性。他們認為,「戰略互疑」源自:

一,不同的政治傳統、價值觀和文化。

二,對彼此的決策過程,以及政府和其他實體之間關係的理解和認識不夠。

三,對雙方實力差距日益縮小的認識。上述有些是涉及結構性的矛盾,有些則是屬於利益衝突的範疇,當雙方力量對比出現重大差距時,就會為了本身利益而凸出雙方結構性的矛盾。

「戰略互疑」是導致雙方戰略誤判的主因。拜登的幕僚坦承,他們內部當初對習近平的評估,認為他會謹慎行事,會聚焦國內經濟發展,以及避免和美國衝突,但是他們錯了,也忽略了習的威權民族主義能力。同樣地,拜登上台後展現的強硬立埸,亦出乎中共許多人的預料。他們認為,美國在會前就香港問題制裁24名中共官員,就是刻意擺出「先聲奪人」的姿態。

季辛吉去年11月在彭博社舉辦的一次會議上說,中美危險之處在於,會發生一些超越口頭上言辭的危機,最後演變成實際的軍事衝突。許多專家預測,台海是最有可能爆發衝突的地區,而台灣幾乎難以置身事外。

在川普執政時期,民共交惡讓兩岸關係急轉直下;但台灣國際能見度的不斷提升,則是拜中美關係緊張之賜。台灣在國際社會不是沒有風光的時候,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的領頭羊,台灣的經濟實力,一度被國際媒體形容為「大到不容忽視」。但「王小二過年」台灣多年累積的老本,如今己被吃得所剩無幾,只靠老天給的「戰略地位」求生存。如果「戰略」運用不當,「地位」還成了「懷璧其罪」。

新加坡和台灣一樣,擁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美國是新加坡的主要安全合作伙伴,中國大陸則是新加坡最大的出口市場。面對中美對抗加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星國無法選邊站」。然而,民共互不來往,民進黨政府選擇站在美國那邊,這使台灣有捲入中美衝突的可能。

我認為中美已走進「修昔底德陷阱」,雙方將被迫從事一場長期的鬥爭,雙方也都會利用「台灣問題」進行角力。美國從地緣政治的觀點看待「台灣問題」,認其涉及美國的區域安全利益。除此之外,《紐約時報》認為,拜登新的對華政策,主要基於經濟上和外交上的競爭,但也準備在必要時將合作或對抗交替進行。因此,「台灣問題」將被美國視為與中共討價還價的籌碼。

中共認為「台灣問題」是與美國發展關係的障礙。要解決「台灣問題」,必須做好對美工作;但在中共眼裡,中美分歧涉及雙方的「敵我矛盾」,「台灣問題」則被視為「人民內部矛盾」。中共當然不會以處理對美工作的方式,來處理對台工作。

台灣無法阻止中美運用「台灣問題」各取所需,但在「可操之在己」的部分,避免製造問題。台灣應防止兩岸分歧,從對岸眼中的「內部矛盾」,升高為「敵我矛盾」,因結果必是一場「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鬥爭,這非兩岸有識之士所樂見。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