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大將型軟體長才

工商時報【何英煒】 簡立峰不論是過去在台大資工系擔任教授、或是籌組Google台灣研發團隊,他的身邊不乏優秀的人才,尤其是軟體開發高手。他觀察,台灣的軟體人才與美國相較,工程技術能力其實不相上下,但台灣軟體人才缺乏的是市場敏感度,但優勢則是較具有彈性。 以Android 4.0(冰淇淋三明治)來說,其影像和相機功能,有3分之1的功能都是Google台灣團隊做的。像是全景拍攝的功能,就由一位台灣的工程師加上美國一位工程師,兩人合力完成,台灣這位工程師畢業進Google才9個月。 簡立峰觀察,台灣的工程師素質相當好、學校的養成教育很棒。以工程能力來說,與美國軟體公司並沒有差距。但台灣的軟體工程師缺乏市場的敏感度,這點相當可惜。在美國,軟體高手都有強烈的企圖心,一旦有好的想法,就打算成立新創公司,未來著手IPO。但在台灣,軟體工程師對市場脈動較不注意,其心態往往是「我不需要了解市場,由老闆告訴我要做什麼即可」。有這樣的態度也是因為台灣市場相當小,難有具規模的軟體公司。 未來台灣硬體業者如果要轉型成為垂直型的OEM、ODM廠商,最大的挑戰也會是人才。簡立峰說,台灣非常需要大將類型的軟體長才,除了懂軟體工程,還要了解市場需要什麼。產品經理應該要有導演般的架式和企圖心。 近來聽聞不少公司徵才,一次就開出上千人的職缺,簡立峰說,其實軟體人才要精不必多,應該先找5個人把雛型做出來,再決定是否規模化,就好像蓋房子最重要的是建築師是一樣的。硬體公司的老闆可能不知道,軟體高手其實都埋伏在公司內,需要花點時間把他們找出來,在既有的制度外創造一個舞台,讓他們來發揮。 而簡立峰自己是如何管理旗下一批天才型的工程師呢?他說,其實最好管理就是不要管他們。而這要從面試時多花一些時間做起。他時常在面談時,會詢問非關專業的問題,也愛反問員工有何問題和想法,透過深入對談,了解他們的個性及獨特的地方。有了這個基礎,當他們進到團隊後,往往不太需要花時間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