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雙A罕見漲價 小晶片變通膨風向球

一場史無前例的「晶片荒」,如何引發物價上漲的骨牌效應?

最近科技業發生兩件很罕見的事:一個是相隔十年,雙A筆電再次漲價;另一個是,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致信給客戶,取消明年的價格折讓,等於變相漲價。

這兩件事背後,有一個共同推動的因素,就是晶片荒。

筆電加入搶晶片行列
宅經濟帶動V型反轉,導致供不應求

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近期受訪時表示,包括晶片緊缺、原物料大漲及需求強勁等因素,終端產品售價的調漲難以避免,「隨著終端產品售價調漲,通膨已現形,接下通膨的效應恐將帶來更大挑戰。」

中央銀行對通膨兩字向來敏感,近期央行的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央行總裁楊金龍還特別強調,「台灣通膨展望穩定,央行預估今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核心CPI年增率分別為1.07%及0.77%。」

為什麼陳俊聖、楊金龍,兩人理解的通膨,會差異那麼大?

因為,宅經濟趨勢下,晶片引發的3C產品漲價,對許多民眾、尤其是年輕族群,比傳統的油價、交通、飲食漲價,感受更強烈。對物價的感受,也出現分眾、世代的差異。

彭博近期一篇報導就點出,晶片因為供給吃緊,價格已上漲了20%,「幾乎各類的產品都會用到晶片,晶片價格應成為通膨的『風向球』之一。」

即將於6月出任高通執行長的艾蒙(Cristiano Amon)最近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對晶片荒深感憂慮,甚至「夜不能寐」。他認為會發生晶片荒,係因原本疫情讓全球需求急墜,但遠距商機的快速崛起,帶動需求「V型反彈」,使供應鏈反應不及。

遠距商機最大的受惠者之一,就是筆電廠,它們也加入搶晶片的行列,排擠其他晶片的產能,像汽車產業拿不到晶片,只能被迫減產。

晶片的短缺,連家電業也受波及。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全球副總裁艾小明坦言,晶片的短缺已經讓汽車公司的生產線搖搖欲墜,以及電子產品製造商的庫存緊縮,現在連家電製造商的需求也無法滿足了。

一家大型3C通路商的主管向商周表示,家電業者正在醞釀「無感漲價」,也就是取消贈品,或是延後舊機型的降價時間,消費者感受不到,實際的荷包卻稍稍縮水。

手機也蠢蠢欲動。小米集團總裁王翔最近在一場線上法說會上坦言,由於全球晶片短缺,它們的部分產品可能不得不漲價。

台積電變相漲價示警訊
不只車業,其他電子產品也剉咧等

為何一顆小小的晶片,從手機、筆電、家電甚至到汽車產業無一倖免?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解釋,晶片無所不在,只要具有「感測」及「控制」功能的東西,都需要用到晶片。

譬如,空氣清潔機偵測到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增加,而自動開啟,就是晶片的功能。其他包括熱水壺、微波爐、冷氣機、冰箱等,也都需要用到晶片。

尤其現在的家電越加講究「智慧」,對晶片的需求自然也水漲船高。

路透報導指出,晶片荒最初集中在汽車產業,現已蔓延到其他消費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冰箱和微波爐等。報導認為,若晶片荒無法緩解,最終將推高終端產品的價格。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上游晶片緊缺已經傳導到下游終端產品的上漲,像網通設備已漲了一輪,現在則輪到筆電,之後包括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以及家電等,都有可能調漲終端價格。

她舉例,聯發科下半年推出的旗艦型手機處理器晶片「天璣2000」,單價已明顯上漲,相信會反映到未來相關的旗艦型機種售價。

對於晶片製造商龍頭發信,取消明年4季的晶片價格折讓計畫,劉佩真認為,台積電這個決定,透露出晶片緊缺今年難以緩解的訊號。

但並非所有品牌商都敢漲價。除了晶片漲價,還有海運運價及原物料的飛漲,通常中上游會將成本轉嫁給下游品牌端,下游會先自行吸收成本,避免客戶不接受漲價而選擇競品;但若狀況持續一整年,品牌商利潤被壓縮的太窄,終會反映至終端售價。

手機、筆電順勢將成本轉嫁顧客
家電類不敢漲,等需求增將會跟漲

劉佩真認為,科技業現在可說是「上肥下瘦」,上游的半導體、PCB(印刷電路板)等,可以充分把價格轉嫁給下游;但下游不見得有辦法轉嫁給終端消費者;如果下游沒辦法轉嫁,它們就得自行吸收,使毛利率降低。

手機、筆電的成本結構中,處理器晶片的成本約占2成至3成,手機、筆電廠要承擔的晶片漲價壓力,自然也大。但並非所有終端產品,都有漲價的空間,關鍵是供給減少的同時,需求必須同步提高。

筆電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統計,去年全球筆電出貨量首次超過2億台,成長幅度高達22.5%,漲幅創歷史新高。今年有望更上層樓,估達2億1700萬台。

而疫情又轉趨嚴峻,遠距的需求迄今方興未艾,TrendForce最新報告預估,今年筆電出貨量甚至有望超越去年,再創新高。對筆電業者而言,即站在主導價格的賣方市場。

市場需求暢旺,雙A筆電也就順勢將晶片短缺、原物料、海運運價上漲等提高成本上升的要素,轉嫁給消費者端。

高雄科技大學供應鏈管理系副教授溫源鳳指出,需求只增5%,但價格可能增10%,因為消費者怕搶不到貨,又擔心現在不買,以後會更貴。這種心理作用催化下,會願意用較高的價格購買。

然而,晶片價格占家電的成本不比手機、筆電般高,加上家電產業的需求不如筆電強烈,且競爭者多,業者就不敢貿然漲價,擔心自己漲、別人沒漲,消費者就會跳槽。

但即便如此,市場需求變化讓人捉摸不定,如果今年夏季氣溫飆高,冷氣需求大增,晶片荒造成冷氣出貨不順,供需快速失衡,終端價格也有可能上漲。

國際數據資訊(IDC)智慧終端系統研究副總監嚴蘭欣指出,晶片緊缺對終端產品漲價的壓力確實存在,像是過往家電使用低階的晶片,但現在家電幾乎都有智慧控制的功能,家電變聰明後,所需的晶片數也越多,位階也越高,受晶片荒的影響也越大。

她並分析,觀察手機是否漲價,可以看旗艦機的售價。新的旗艦機定價會延續上一個旗艦機的定價,差異不會太大,如果新的旗艦機比上一代貴了一、兩千元,代表手機廠漲價了。

另外,手機商也會暫緩產品的規格升級,以間接降低成本。

台灣經濟研究院資深分析師邱昰芳表示,從最近發表的手機可以觀察到,除了4G升級到5G,規格沒有太大提升,因為晶片的成本已大幅提高,手機品牌商必須控制其他零組件的成本,否則難以維持利潤。

民眾更關心,晶片短缺引發筆電、手機、遊戲機等齊漲,蟄伏的通膨巨獸,會不會破籠而出?

晶片像石油帶來惡性通膨?
對消費指數影響有限,但消費者感受大

環顧歷史,1970年代石油供給吃緊,造成惡性通膨,其後引發經濟衰退。那麼,晶片對物價的影響,會如同石油嗎?

答案是:不會。

首先,油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交通費、電價,這些如同柴米油鹽醬醋茶,每天頻繁消費,價格影響大;但民眾買手機、冷氣、電動車,不會天天買,可能單次消費就反映完畢。

縱使生活中處處有晶片,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認為,仍要分析有晶片需求的電子產品,在CPI成分中,是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台灣的CPI為例,食物、居住(如房租)、交通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仍是主要組成成分,占比超過6成。因此,就算筆電漲、手機漲,對CPI的影響不大,從統計上看,很難構成通膨的定義。

儘管電子產品對CPI的影響有限,但朱浩民也指出,通膨除了透過統計數據反映,也不能忽略民眾的真實感受。

例如,對網路原生世代而言,他們寧可省吃儉用,也要買最新型的旗艦型手機,如果手機因晶片短缺而變貴,他們就會感受到物價的上漲。

又如,疫情推動宅經濟,人們減少外出聚餐、購物,而是宅在家裡追劇、打電玩,一台性能卓越的手機與平板電腦,或是新上市的遊戲機,才是他們迫切所需的商品。當這些東西漲價,他們就會感受到物價變貴,覺得荷包縮水。

年長者可能久久買一次手機,更不會買遊戲機,對晶片引發的物價上漲,感受不強烈。但對年輕族群,比起豬肉價、菜價、車錢,這些更像是「生活必需品」。換言之,隨商品越趨多元化,通膨帶來的感受,也出現明顯的分眾、世代差異。

溫源鳳還提醒,商品漲價有個特性,就是除非需求太過疲軟,否則價格很難回調。因為品牌商若想降價,得跟上游供應商重新議價,上游供應商還要跟更上游的供應商議價,此舉牽連甚廣,品牌商不會自找麻煩。

亦即,今年3C與家電若普遍漲價,價格可能從此一去不返。

那麼,消費者該怎麼辦?

首先要辨別漲價風是長是短。晶片漲價、海運運價攀高、原物料持續飆漲,3大因素為今年萬物齊漲增添猛烈的柴火,短期不會消退。

因此,一些季節性的家電產品如冷氣等,很可能隨時序進入夏季,市場需求轉強,供需失衡而吹響漲價號角,消費者不妨趁尚未出現搶貨潮前購買。

至於喜歡嘗鮮的3C愛用者,今年旗艦型手機可能面臨兩種情況:價格調漲,以及雖然未漲,但規格不如預期。不如等到明年,市場供需恢復平衡後再下手,才能買到符合期待的商品。

更多商周文章
日本新繭居族》為什麼學歷、收入越高的中高齡單身男性是高危險群?
懂聊天的人,為何不會說「下次再約」?不讓人困擾、好感度加分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