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諜案藍綠皆打 在陸台青七上八下

【本報綜合報導】中共本月炒作「台諜案」且藍綠皆打,已為在大陸台灣年青人心中增添一層陰影,為求自保只能噤聲。長期觀察在陸台青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25日指出,台青普遍缺少危機意識,應先作好風險評估。

中國官媒央視本月播出「台諜案」,指控李孟居、蔡金樹、施正屏,還有在捷克教書的學者鄭宇欽是「台諜」;其中,蔡金樹、施正屏是藍營人士,2018年下半年在大陸失蹤,直到「台諜案」節目後才曝光。這也讓外界對中共藍綠皆打的手法一片譁然。

在中國大陸從事服務業的鄭姓台青透過通訊軟體說,對藍營人士被指控「台諜」表示意外,但她認為「台諜案」報導是中國政府宣傳的一系列手法,自己無法接受中國政府強壓認同。

鄭姓台青表示,不對政治表態一直是自己的安全立場,但在職場上,難免會遇到中國同事用政治話題前來言語挑釁,雖然自己也想向對方爭取話語權,但「礙於在中國,真的超怕被消失」,只能默默吞下去,笑臉敷衍,以求平安。

相較於鄭姓台青,在中國從事航空業的不具名台青對於政治就選擇噤聲。他透過通訊軟體坦言,「在中國這種話題沒啥好聊的」。對於「台諜案」,他只覺得無奈,認為即便民眾保有自由思想,但對兩岸關係也無濟於事。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統計,2018年赴陸工作的台灣民眾逾40萬人,人數雖然在遞減,但仍是國人赴海外工作的最大宗。

長期接觸相關議題的劉姓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指出,或許是因為語言、文化看似相近之故,多數台青對於前往中國大陸工作的風險意識其實不高。

劉姓NGO工作者認為,中國的不可控制性太高、制度上偏於人治,即便是工作經驗豐富的台灣民眾,面對來自中國社會的各種風險,也很難有維權的管道。因此,台青倘若赴陸,應盡可能在出發前搜集求援管道,因為不熟悉台灣人及外國人在中國的司法和緊急救援資訊與管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人」。

劉姓NGO工作者進一步說,中共現在除了抓捕當事人,也持續有系統壓迫維權律師與在境內外公民團體,一再窄化民眾求援的管道,即便台青做好上述準備,仍可能有未知的風險。就她觀察,不少台青只能仰賴當地友人的人脈庇護。

對於台青赴陸尋找機會,劉姓非政府組織工作者表示這是個人選擇,「赴陸可能的風險是個人所需警覺和承擔」,但台灣人也不宜用有色眼光看待選擇赴陸發展的台青。她提到,客觀而言,赴陸就業或與中國業界有交手的經驗,的確對不少台青的職涯可能有加分效果,讓他們特別是前往第三國就業時,有更高的籌碼。因此,台灣民眾應給予尊重,而非取笑、排斥他們。

劉姓NGO工作者強調,具中國經驗的台灣人,不一定認同中國社會的制度和運作,台灣社會反而應該思考,如何將台灣人的中國經驗和當地觀察有系統的整理和分享。

鄭姓台青說,即便在中國工作的經驗有許多不愉快,但「能有出來的經歷也蠻好的」。不過她也直言,自己明白「我們變相的一直算是他們(中國)的業績」。

劉姓NGO工作者提醒有意赴陸的台青,「中國不代表全世界」,在中國所獲得的資訊,都應該清楚訊息來源及傳播的目的。而在中國的就業經驗和認知,在對接國際或台灣體制也尚有需要思考之處。20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