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報要聞》保單買氣凍 錢潮伺機入股市

【時報-台北電】錢不再鎖進保單。據壽險公會統計,前四月銀行銷售保單僅近814億元,至少16年同期新低,比去年同期少近1,100億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少逾2,060億元,金融業者分析,銀行資金大量轉往存款或其他金融商品,更多資金在等股市回檔,想進場加碼。

銀行往年多是銷售躉繳類儲蓄型保單,佣金收入可觀,爭議風險又低,因此從2008年到2021年間,每年銀行賣保單的業績都在4,000億元到7,000億多元之間,占壽險每年新契約業績5成至6成左右,是銷售最大主力,從2008年到2021年,銀行共貢獻壽險近8.69兆元的新約業績,去年雖大幅衰退,亦有3,790億元,等於15年間壽險自銀行通路拿到逾9兆元業績,但中間亦有六到七年期滿就解約再投保的重複資金。

金融業者分析,由於國人偏愛儲蓄,且高資產客戶亦有保本布局需求,在低利率時期,壽險類儲蓄險深受歡迎,但錢鎖進保單,至少五到六年才會再移轉。

但從去年至今年5月聯準會急速升息十次,升幅已達20碼(1碼等於0.25百分點),即美元基準利率已逾5%,但台灣美元保單宣告利率約在3.2~3.8%,保單預定利率約在2%上下,吸引力已不如美國升息前,因此壽險利變保單在極盛時期一年可「吸金」7,500億元,若加上固定利率保單,則可逾8,000億元。

但去年壽險利變保單僅賣約3,300億元,加上固定利率也不到3,800億元,除利率不具吸引力,銀行銷售保單力道大減亦是主因,銀行去年僅銷售3,790億元保單,較前一年少賣2,233億元,減幅達37%,亦是銀行15年來銷售保單最少的一年。

今年銀行賣保單持續衰退,前四月僅賣不到814億元,若不加速,全年恐不到3,000億元的業績量。壽險業者表示,銀行端貢獻業績其獲利度相對較低,主要希望爭取客戶能再增加保障型商品,若客戶只是躉繳型、且一不用收解約金,馬上就解約換商品,則相對是不穩定資金,這部分業績減少,只是面子上不好看。

但金融業者表示,銀行賣保單比之前少逾3,000多億元,亦代表資金動能增加,隨時都可能進股市或其他金融工具,相對會比之前有「資金行情」可期待。

4月六大壽險新契約保費皆出現衰退,加總約298.7億元、月減31%且年減29.8%;前四個月六大壽險新契約保費共約1,348億元、年減36%。單月以國泰人壽86.4億元居冠、月減約30.6%且年減22%,前四個月381.7億元、年減29%。第二名富邦人壽單月69.5億元、月減30%且年減34%,前四個月309.2億元、年減35%。(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戴瑞瑤、彭禎伶/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