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瘂弦結詩緣 揹著孩子寫詩

吳晟表示,他的寫作習慣是透過長期累積,做好準備才出手。(黃子明攝)
吳晟表示,他的寫作習慣是透過長期累積,做好準備才出手。(黃子明攝)

在紀錄片裡《他還年輕》裡,吳晟到加拿大拜訪恩師瘂弦的段落,兩人都知道下次恐怕再無長途飛行相見的機會,瘂弦哭了,吳晟則是忍到上車後才頻頻拭淚,這段世紀相會,感動許多觀眾。吳晟表示,他和瘂弦有深厚的緣分,背後還有個動人的小故事,一切來自一個關鍵點,「因為我課業不順,才有機會遇到他。」

吳晟說,他從就讀彰化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文學刊物,大量閱讀,也會找機會發表,這是他寫作的開始,然而,就讀屏東農專期間,一度沒有畢業,只得在服完兵役之後回去重修。

「我回校後開始參與校刊編務,那時有個救國團辦的營隊,叫作『青年期刊編輯人研習營』,老師很疼我,派我參加,報到之後,我們一群人在聊天,當時瘂弦是營隊執行祕書,他看了我的名牌說:『你不是那個寫詩的吳晟嗎?』我嚇了一跳說:『老師你怎麼知道?』」

原來是《文星》雜誌牽起他們兩人緣分。吳晟高中時經常在《文星》發表詩作,瘂弦也是,「老師告訴我,他在編選文星詩選集的時候,也特別選了我多首作品,我當時很驚訝,在營隊之間也常常和他聊天,他也注意到我那陣子沒有對外發表作品,鼓勵我要對外投稿。」

當時瘂弦是《幼獅文藝》主編,除了邀請吳晟多多投稿,也曾邀請吳晟到台北和他一起工作,「老師很看重我,對我的校對能力很欣賞,邀我當助理,但當時我希望能夠陪伴母親,家裡的農事需要人幫忙,但老師帶給我寫作的契機和動力,我認真寫,整理好了之後,就一組一組在《幼獅文藝》發表。」

吳晟表示,他的寫作習慣是透過長期累積,做好準備才出手,像是《向孩子說》詩集裡知名的一篇〈負荷〉,書寫他初為人父的心情,也是透過累積和整理,最後累積成冊。

吳晟表示,長子出生時,他在夜晚揹著他,「揹的時候就會跟他說話、唱歌,搖搖搖,我感受到這是生活中真正的情感,是普天下的共通情感,這就是詩。」

為此,吳晟開始訂定一個主題為「向孩子說」,每天記錄帶小孩的靈感,「累績了四、五年,一次就有十多首可以發表,這是我的寫作習慣,從雜記到成篇,再到一組一組的詩作,成為我的寫作形式,多是以組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