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出自唐代詩人王建所作的五言絕句《新嫁娘》。唐代社會雖然封建禮教控制相對放鬆,但新嫁娘剛過門就要試著處理很多錯綜複雜的關係。「新媳婦難當」,在舊社會人們普遍有這種看法。白居易說過,「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

詩作背景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詩,從唐至今的詩選幾乎都無一例外地選了這首詩,說明這首詩自有其獨具的魅力。

詩詞原文

新嫁娘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逐句釋義

(新娘進門)第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做羹湯。古代風俗,婚後三日,新娘須入廚房作菜。還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嘗。

作品賞析

此詩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態,塑造了一位聰慧、乖巧,千古傳頌的少婦形象。第一次燒飯菜,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養大的小姑嘗試。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

有人認為此詩是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為新入仕途者的借鑑亦未嘗不可。

古代女子過門第三天(俗稱「過三朝」),照例要下廚做菜,這習俗到清代還保持著,《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風俗,但凡新媳婦進門,三天就要到廚下去收拾一樣菜,發個利市」。畫眉入時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則更為緊要。所以新媳婦總會有幾分忐忑不安的。此詩選取這一生活細節,用「洗手作羹湯」的事關合,描繪新嫁娘進入新的環境之中,以「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的特寫動作,巧妙地處理好與小姑、婆婆之間的關係,將新嫁娘聰明、賢淑、細心而又熟諳情理的生動形象,用白描手法,刻畫得淋漓盡致。詩的構思似拙實巧,將新嫁娘的形象描繪得形窮相盡,可人喜愛。清代詩評家沈德潛對此詩極為稱賞,讚曰:「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平敘,交代了新嫁娘第一次下廚時的舉止和心態,刻畫細緻入微,形象感人。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三日」,正見其為「新嫁娘」。「洗手」一個細節的描寫,展現了新嫁娘的仔細和小心,同時暗示了初到夫家時的謹慎心理。「羹湯」,泛指菜餚。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表現出新嫁娘的聰明,細心,甚至帶有點狡黠。上句寫出了新嫁娘第一次下廚房遇到的問題,怕自己做出的飯菜不合婆婆的口味。在封建大家庭中,姑為一家之主。按《大戴禮記·本命》中所言,婦有七去(被休),其一是「不順父母,去」。《禮記·內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故在婆母面前,進退都需倍加小心。新婦不知婆母口味,必須先意承志,以獲歡心,遂有「先遣小姑嘗」。因為小姑處於婆媳關係的中介地位。結尾一句,乃全篇神光所聚,語少而意足。因為小姑當較熟悉婆婆口味、心理,故五字中新嫁娘那種曲意承歡而又機警聰敏的神情性格宛然如見。

這首小詩只是通過幾個簡單動作和神態的樸素描述,就不僅細膩揭示了一個新嫁娘在特定環境下的複雜心理活動。具有故事性,充滿了情趣與詩意,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