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作者:劉玉社,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山水畫創作研究院院長,現為香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揚州大學兼職教授、紅河學院客座教授、北京中藝財富畫院簽約畫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先後在北京大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南京中山陵、臺灣南投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是集繪畫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學者型畫家。
作者:劉玉社,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山水畫創作研究院院長,現為香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揚州大學兼職教授、紅河學院客座教授、北京中藝財富畫院簽約畫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先後在北京大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南京中山陵、臺灣南投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是集繪畫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學者型畫家。

▲作者:劉玉社,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山水畫創作研究院院長,現為香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揚州大學兼職教授、紅河學院客座教授、北京中藝財富畫院簽約畫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先後在北京大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南京中山陵、臺灣南投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是集繪畫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學者型畫家。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出自宋朝詩人李綱所作的七言絕句《病牛》。全詩以病牛的口吻自問自答。一、二句提問,三句「但」字一轉,情緒由悲涼轉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夠對國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眾生得飽」,那麼,即使是累傷病倒在夕陽殘照之中也無怨無悔!「但得眾生皆得飽」一句連用兩個「得」字,語氣強烈,表現了詩人心憂黎庶、普濟眾生、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此詩言名為詠物,實為自喻,借「病牛」來抒發傳統士大夫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淑世(濟世)情懷。

詩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紹興二年(一一三二年),是李綱謫居時心境的真實寫照。李綱為北宋末、南宋初名臣,金兵南侵時,他成功領導了東京保衛戰,但不久即遭投降派排斥,被謫出京城。中原淪陷,高宗南渡,一度起用他為宰相,僅七十餘日又遭罷免。後再起再罷。多次上疏陳述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憂憤成疾而病逝。

詩詞原文

病牛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逐句釋義

(病牛)耕田犁地千畝生產糧食無數,累得精疲力盡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重的勞苦呢?但為了眾生都能夠吃飽,即使拖垮了病倒臥在殘陽之下也在所不辭。其中,實千箱:指生產的糧食多。實:充實,滿。箱:裝糧的容器。一說同「廂」,指官府的倉房。

殘陽:夕陽,即快要下山的太陽,象徵病牛的晚年。此處既烘托淒涼氣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

古代農民主要靠牛拉犁來耕翻土地。全詩寫一頭牛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所耕土地及土地所產出的糧食已不可勝數。它老了,病了,筋疲力盡了,臥倒在夕陽中。可是又有誰哀憐它呢?儘管如此,它卻無怨無悔,因為它唯一的心願是讓人們都能吃飽飯。詩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形象生動,立意高遠,既是成功的詠物詩,更是傑出的言志詩,為後世傳誦。

詠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有些詠物詩沒有寄託,為詠物而詠物,別無深意。因此,牠們的書寫策略是「形似」,多以惟妙惟肖地摹寫所詠之物的外觀為能事。但這不是中國古代詠物詩的主流。中國古代詠物詩的主流是有寄託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詠物而不止於物,詠物只是手段,其終極指向是「人」。因此,牠們的書寫策略是「遺貌取神」。作者的一生,是自強不息的一生。但他的自強不息,並非追求一己的功名利祿,而是為國家、民族與人民鞠躬盡瘁,雖「力盡筋疲」,「羸病臥殘陽」而在所不辭。崇高的人格加上高妙的寫作藝術,成就了這首勵志的好詩。

前兩句「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從揭示病牛「耕犁千畝」與「實千箱」之間的因果關係上落筆,將病牛「力盡筋疲」與「誰復傷」加以對照,集中描寫了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及其不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兩個「千」字,分別脩飾「畝」與「箱」,並非實指,而是極言病牛「耕犁」數量之大、勞累之苦和勞動收穫之多。同時,也暗示這頭牛由年少至年老、由體壯及體衰的歷程。次句反詰語氣強烈,增添了詩情的凝重感。

後兩句「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筆鋒陡地一轉,轉為述其志。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卻無人憐惜,但它沒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極沉淪。因為它具有心甘情願為眾生的溫飽而「羸病臥殘陽」之志。這兩句詩將病牛與「眾生」聯繫起來寫,以「但得」與「不辭」對舉,強烈地抒發了病牛不辭羸病,一心向著眾生的志嚮。結句中的「殘陽」是雙關語,既指夕陽,又象徵病牛的晚年,它與「臥」等詞語相結合,表現了老牛身體病弱卻力耕負重、死而後已的精神。

詩文注釋、賞析:海日含,民主人士、學者,著有《古詩詞經典名句賞析》《漢字概說》《成語概說》等著作和文章。

欄目策劃、採編:王輝丹,台灣新生報記者、大陸新聞召集人、港澳台美協理事、台灣國際身心靈研究發展學會理事;《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臺灣主編。

欄目贊助:中國美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