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作者:詹麗芳,台灣港澳台美協理事。
作者:詹麗芳,台灣港澳台美協理事。

▲作者:詹麗芳,台灣港澳台美協理事。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出自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五言絕句《山中送別》。寫的是作者于山中送別友人。五言絕句,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五絕,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成熟定型于唐代。《唐詩三百首》收錄此詩時題作《送別》。一般認為,此詩作于王維隱居輞川期間。

詩作背景

王維(約七○一至七六一或七六八年),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偽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中年後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


詩詞原文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逐句釋義

在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我)把柴門掩上。待到明年春天青草綠了,你還回來不回來呢?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詩一般都側重寫送別的過程,如送別時的景色、宴飲,送別時的殷殷話別、依依不捨,等等。而這首詩另闢蹊徑,直接從送別之後寫起,匠心別運。

頭兩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寫詩人在自己隱居的山中送別了友人,太陽西落時掩上柴門。從白天送走友人,跳躍到傍晚關上柴門。在這段時間內,詩人做了什麼、想過什麼,詩里都沒有說。有過離別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捨,但離別後的獨處,才更令人黯然神傷。

詩的前兩句是陪襯,後兩句才是表現的主體。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是說:待到明年春天,青草就綠了,你還回來不回來呢?這是詩人掩門後的所思所想。《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嘆遊子久去不歸。詩人化用此句,可見直到日暮,他仍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友人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明人唐汝詢在《唐詩解》中將此詩解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友人之歸期難必。」春草必定一年一綠,而友人的歸來與否,卻還有無數的未知和懸疑。想到這些,詩人大概要徹夜難眠了。

全詩明白如話,看似平淡,卻餘味悠長。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捨與別後的無盡思念,不著半字,卻見於言外。

五言絕句每首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圖畫,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絕有仄起、平起二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