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造成腸胃不適 吃對蔬果可改善

竇興韻

台大胃腸肝膽科醫師曾屏輝(中)表示,從近期門診觀察到,腸胃不適的相關病例明顯增多,有許多民眾因為腸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到診間求診。(董氏基金會提供)
台大胃腸肝膽科醫師曾屏輝(中)表示,從近期門診觀察到,腸胃不適的相關病例明顯增多,有許多民眾因為腸躁症、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到診間求診。(董氏基金會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竇興韻台北報導】民眾飲食與生活作息因疫情影響亂了套,甚至引發腸胃道病症!台大胃腸肝膽科醫師曾屏輝在記者會中表示,腸胃與情緒交互影響,容易陷入病症惡性循環,必須從事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以改善腸道健康。而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則建議,每日均衡五蔬果有助於腸胃道健康,更可以改善心情。

腸道影響大腦健康

根據5月發表於《神經胃腸病學與動力學》期刊的調查發現,疫情爆發後民眾出現腸胃不適的情形變多,每五人就有一人出現消化不良、便秘,甚至是腸躁症等腸道問題。因為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與以往大大不同,造成腸道菌叢與環境的不穩定,導致胃腸道症狀或讓原先已控制穩定的症狀惡化,也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等情況。

曾屏輝醫師解釋,多項國內外文獻均指出,腸道的環境會影響大腦的健康,若攝取高油高糖的飲食,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莫雅淳也提到,疫情下民眾叫外送的比例與頻率增加,但外送通常沒有提供充足的蔬果;另一方面,民眾也可能為了紓壓,選擇高油高糖的垃圾食物,都會破壞腸道健康。

曾屏輝醫師進一步提到,若本身已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腸躁症患者,則有超過20%的人表示腸胃情況惡化。他舉案例說明,一位52歲王小姐過去也被診斷有腸躁症等問題,但皆有良好控制病情;然而疫情期間,因為壓力增加又減少運動的緣故,便秘、胃漲氣、嘔氣與胃食道逆流一一發生,導致無法好好睡眠,影響生活作息。

應均衡攝取蔬果

許惠玉主任建議,若有腸胃不適的問題,挑選如奇異果等低「腹敏」(FODMAP)水果,既可以補充水果酵素幫助消化,又不會造成身體負擔。腹敏是一種存在於天然食材或食品添加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攝取過多時,因無法被小腸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帶入水分、造成腹瀉。

她也提醒,建立良好腸道環境、促進腸腦健康循環,保護大腦免於發炎,要從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做起。但即使是對身體有益的蔬果,也不能過量、不能當飯吃,特別不建議榨成果汁飲用。

針對本報記者提問心情與腸胃交互影響的治療順序,曾屏輝醫師表示,這的確是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原本只是因疫情關在家而心情不好,卻開始因此出現腸胃不適,而且又因為以前從來沒出現過類似症狀,反而緊張起來,影響心情,導致不適的感受更明顯,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症狀;於是醫師看診時,就必須找出確切的危險因子斷開惡性循環,才能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