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癌症死亡率 大腸癌連15年居冠

大腸癌再度站上今年癌症死亡第一名,國健署最新報告,2020年國人發生大腸癌人數高達1萬6829人,蟬聯癌症死亡首位15年。醫生表示,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發現4成第一期患者,並降低35%死亡率,並呼籲即使是第四期患者也別放棄,透過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可提高7.5倍。

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4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新確診個案數為1萬6057人,至2019年成長至1萬7302人,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指出,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不斷增加,和飲食西化、精緻化,纖維攝取減少、生活作息不正常、家族基因遺傳,以及篩檢頻率增加有關。

60多歲的李先生,因不明原因體重、體力不斷下降,排便習慣改變,上完廁所不久又想要蹲馬桶,加上糞便上有血絲,想到12年前大腸鏡檢查曾發現息肉,於是立即就醫,竟發現已是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轉移至肝、肺。收治李先生的北榮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表示,李先生一開始治療未好轉,決定將可用的化療與標靶藥物全用上,結果腫瘤開始縮小,最後以手術移除,4年沒再復發。

黃聖捷指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病患沒使用任何標靶藥物,平均存活期僅4.77個月,使用1個標靶藥物,可拉長至17.23個月;使用2個,可增至26.87個月;使用3個,能提高至35.97個月;相較未使用標靶藥物者,整體存活期提高7.5倍,即使是晚期也別放棄。

預防大腸癌,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出8大症狀,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祕、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就應立刻至醫院檢查,及早發現癌症前三期治癒率平均達7成以上。

楊純豪建議,50~74歲民眾每兩年應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根據統計,有四成第一期患者可被發現,並降低35%死亡率;若是高風險族群,包含有大腸癌家族史者,40歲以上每五年做大腸鏡檢查,有遺傳性大腸癌患者,20~25歲起,每2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