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中常會該怎麼改?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確定不選國民黨主席的趙少康,日前批評國民黨中常會不具民意基礎,應該縮編到15人。結果引發國民黨中常委集體反彈,昨日(24日)在中常會發難,決議邀請趙少康到中常會專題演講,「面對面交流與討論」。

國民黨中常委原本的主張是要趙少康到中常會「專案報告」,解釋他最近對中常會種種的批評。簡單講,就是把趙少康拉到中常會、中常委們的地盤,關起門來修理一番;沒想到,最終變成邀請趙少康公開演講,平白替趙少康搭了一個公開的舞台,給了趙少康一個超越所有黨主席參選人的待遇。連公報私仇都做不好,由此可見國民黨中常會的素質。

國民黨中常會的素質不佳、不具代表性,是舉世公認的事,只有國民黨那幾個中常委不做此想。當國民黨中常委起心動念要修理別人時,自取其辱就是必然的結果,今天不要說是趙少康,換做是任何其他人面對中常會,也都不會屈居下風。

今天國民黨的中常會,大致可以用「前」、「淺」、「少」三個字概括其組成。中常會裡一堆人的頭銜都是前立委、前國代、前議員,有的甚至已經10幾、20年都沒有選過了。中常會裡的4個現任立委:謝衣鳳、鄭正黔、李德維、林文瑞,都是資歷淺的新科委員,後兩人還是不分區。

就連4個擔任指定中常委的縣市長:楊文科、張麗善、楊鎮浯、賴峰偉也都是第一屆縣市長,而且是人口數相對比較「少」的執政縣市;剩下還叫得出名字的,就只剩下4、5個議員等級的,每個人代表的選票也都不多。至於其餘的國民黨中常委,就連「前」、「淺」、「少」三個字都沾不到邊了。

雖說國民黨的結構與台灣社會的結構有一段的落差,但就算用國民黨自己的標準,國民黨中常會的組成都是低於平均值的,更與民進黨中常會的代表性有天淵之別。雖說國民黨中常會也沒有正事可以做,也不至於有多大的危害,但如果最高權力機關只有這樣的水平,國民黨很難有中興之日。

眾所周知,共產黨、國民黨、民進黨都是列寧式政黨,國民黨抄共產黨,民進黨又抄國民黨,所以國、民兩黨的組織架構其實很類似,從下到上依序是黨員、黨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民進黨則是中央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執會)、中常會、黨主席,而且國、民兩黨的「中央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常會都是間接選舉,只有黨主席是黨員直選。

國、民兩黨的差別在於各階層的規模和投票方式,民進黨的黨代表只有304人、中執委30人(另有當然中執委)、中常委10人(另有當然中常委);國民黨則一直維持泱泱大黨的規模,黨代表人數將近2000、中央委員210人、中常委32人(外加指定中常委),由於中央委員人數眾多、開會不易,所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的權力就遠不如民進黨的中執會。

兩黨最大的差別在於投票的方式,民進黨黨員選黨代表、黨代表選中執委、中執委、中執委選中常委都是一人一票,間接選舉某種程度上還是權力授權、濃縮的過程。

而國民黨的選舉方式則不然,黨員選黨代表是一人一票,但黨代表選中央委員是複數連記法,每個人可以投210席的半數,也就是105票;選中常委也是一樣,每個人可以投16票。這樣的選制導致基層的意見被稀釋、黨代表也很容易違背、超出自己所獲得的授權。

早期國民黨也跟民進黨一樣,是黨代表選中央委員,再由中央委員選中常委。雖然是複數連記法,但黨中央比較容易跳過黨員跟黨代表,直接影響210名中央委員的投票意向,讓每個中央委員分一些票出來,保送黨中央屬意的人當選,所以早期國民黨中常委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社會賢達、甚至商界的重量級人士。

但在馬英九擔任黨主席時,為了降低中常會對政府的影響力,取消了中央委員的選舉權,改由將近2000名黨代表直選32席中常委、每人投16票;黨中央根本無力、也懶得影響黨代表的投票意向,結果就導致國民黨內的選風敗壞、送禮橫行,每個黨代表手上有16票,誰也不會珍惜,全部都看人情。

不管現任或想要參選中常委的,有錢的就直接送禮,沒錢的就每天全台走透透跟黨代表交陪、吃喝,把黨代表當成另類的選民服務在做,真正有政治實力、有正經事要做的人,反而選不贏這些「前」、「淺」、「少」的人。

這樣的情況經過多年之後,國民黨中常委、黨代表以及成為一個龐大的利益共生體系,國民黨的歷任黨主席,從馬英九、朱立倫、洪秀柱、吳敦義乃至江啟臣,每一個人都知道病灶所在,卻沒有一個人敢得罪這些人,敢喊要取消複數連記法。一旦改了,原本一個黨代表可以吃16頓、收16份禮,如今變成1頓、1份,黨代表哪裡會肯、全代會哪裡會過?

也就只有趙少康這個局外人,反正不想選、也選不贏,才會語不驚人死不休,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拿中常委祭旗、賺聲量。

趙少康所提的「內造政黨」精神,中常委定額15人,執政時行政院長跟部長4人、立法院長和大小黨鞭4人外加6名縣市首長代表;在野時立委8人、縣市長6人,外加一個黨主席。這樣的設計,基本上是一舉推翻了黨代表、中央委員所有的權力,將來國民黨內什麼選舉都不用辦了,黨員除了繳黨費、拍手叫好的義務之外,什麼權力都沒有。

事實上,從2016年以來,國民黨中央一直處於極為弱勢的情況,既管不動立法院、也管不動縣市長,聘了縣市長擔任指定中常委,縣市長也沒來幾次,主席跟中常會除了找錢、提名之外,基本上沒其他的權力。

國民黨中央像是一個衰敗的幫派,雖然有總堂之名,但盡是一些烏合之眾,各地的分堂雖然沒有自立門戶,但早就自行其事了。而國民黨給民眾的形象之所以模糊、不一致,其實多少也源自於此,民眾無從去判斷,從馬英九、朱立倫、侯友宜到韓國瑜、江啟臣,哪一個才代表國民黨的樣貌、主張跟路線。

國內並無任何「內造政黨」成功的案例,趙少康所提的「內造路線」對國民黨來講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國民黨幾位有意大位、有意參選黨主席的政治人物,如果依舊放任國民黨中常會繼續弱勢,沒有辦法充實中常會的組成跟代表性,國民黨幾乎不太可能有重返執政的一天。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更多政治相關新聞
國民黨主席之爭 江啟臣連勝文秀肌肉「王不見王」?
4大公投進逼 綠擬「反罷捷」模式對決
2年5軍機失事 國防部:未汲取教訓
國際氛圍已成 為新聞付費 朝野籲立法
朱立倫:民主自由沒商量餘地 不能怕得罪北京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