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表藝三館共製《十殿》 阮劇團談因果論善惡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共製《十殿》臺語大戲明年春天巡演,該劇分為「奈何橋」、「輪迴道」上下集,互為因果表裡關係,融合臺灣五大奇案與信仰元素,探討社會共通的道德困境,呈現大社會的縮影,打造具生命力的草根美學,全長5小時,挑戰說故事能力,也挑戰觀眾耐力,整齣戲談因果、論善惡,既殘忍也悲憐,堪稱臺味一時之選。

《十殿》明年4月16日至18日臺北國家兩廳院首演,4月30至5月2日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5月7日至9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

《十殿》今天啟動首演儀式,兩廳院總監劉怡汝、歌劇院總監邱瑗、衛武營總監簡文彬、編劇吳明倫、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與團隊,頭戴安全帽、手握鏟子開工揭序幕。

阮劇團團長暨藝術總監汪兆謙表示,阮劇團深耕嘉義多年,堅持以臺語演戲、作戲,從改編西方文本到臺灣文學,所著眼的多為臺灣庶民的生命力和小人物的悲喜,感謝國表藝三館總監的賞識,劇團可以用嘉義人的故事踏上舞臺。

汪兆謙指出,《十殿》是創團以來規模最大作品,也是劇團成團18歲的成年禮,花費許多精神與力氣去探究信仰、道德、人性之間的眾多難題,也請到戲劇顧問與民俗學者替整個劇組進行工作坊,深層探討生死哲學、社會結構、鬼神之說等,歡迎觀眾進劇場,看我們身邊真實在發生的故事。

《十殿》參考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十誡》,並融合臺灣五大奇案,包括「陳守娘顯聖」、「呂祖廟燒金」、「林投姐」、「周成過臺灣」、「瘋女十八年」的故事元素,重新建構出10段故事;《十殿》背景發生於1990年精華地段的住商混合大樓「金國際大樓」內,並援用臺灣民間的十殿閻羅的陰司信仰,將人世間的愛恨嗔癡化作地獄的隱喻,探討惡的各種形式,描繪人們面臨的道德困境和倫理難題,呈現大社會的縮影。

編劇吳明倫表示,故事所在地是參考一個住商混合,曾經風光一時,後因921大地震被宣告為危樓的地方,《十殿》是他擔任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所創作作品,花了2年才進排練場階段,對劇本創作來說是非常奢侈的經驗。

吳明倫指出,《十殿》劇中近30個角色,每段故事的重要人物,都與另一段故事有所關聯,「奈何橋」說的是這些人30年前的故事,「輪迴道」是現在的故事,他們在「奈何橋」種下的因,會在「輪迴道」結成果,或是在其中一部的未解之謎,可在另一部找到答案。

戲劇顧問何一梵表示,他很被吳明倫的劇本感動,看似談犯罪,實則道出每個人都在受苦,對所有角色給與極大同情心。

《十殿》毛筆題字由聞名國際的臺南書法家陳世憲老師揮毫;主視覺設計則是由來自嘉義的設計師廖小子操刀,展現阮劇團吸取臺灣原生文化,即將邁入18年的堅韌不拔,主視覺設計概念使用書法字的黑與白,延伸成陰與陽,將大樓與民間信仰的符號置於其中,音樂授權則由同樣出身嘉義的張四十三所成立的角頭音樂,搬出近年重要的音樂作品,打造特有的草根臺味風景。

《十殿》演員包括出演《大佛普拉斯》與《同學麥娜絲》的臺灣電影導演莊益增、著名劇場導演李明哲、劇場編導杜思慧、曾入圍金鐘獎戲劇類最佳男配角的李辰翔,以及馬來西亞的資深演員鄧壹齡等人。

電影《無米樂》導演、《十殿》演員莊益增表示,他劇中飾演個性乖戾的邱老師,兒子被綁架失蹤,讀完本只有5個字感想,「惡無分貴賤」,劇本寫得很殘酷,不只有因果報應,還加上社會案件,角色寫得很殘忍,中下階層不會比較善良,上流社會的人也不會比較壞。

汪兆謙表示,拿到國表藝三館共製,這只是一個序曲,他希望可以建立一個新的規格,包括記者會讓編劇吳明倫先上台說話,也讓劇中要角莊益增念出片段獨白,顯示對於文本的高度重視,《十殿》走過一輪完整創作歷程,包括田野調查,編劇與戲劇構作顧問討論創作,一直到超過10次以上的演員讀劇,再加上所有幕後設計團隊的加入,可說非常幸福創作過程。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共製《十殿》臺語大戲明年春天巡演。(阮劇團提供)

《十殿》啟動首演儀式,團隊頭戴安全帽,手握鏟子開工揭序幕。(阮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