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全球廢棄3C重量超越長城!一張圖看懂產品生命周期,永續如何施力?

這兩年3C大品牌的發布會直播,在新產品出現前,總得先看一段公司發表的「永續承諾大報告」,後續發表的新聞稿中,也會花費大量篇幅寫出使用那些回收料、使用比例多高,表示對於環保的決心與永續經營的承諾。

「永續轉型已經變成每個公司生死存亡的題目。」台灣戴爾總經理廖仁祥說得直白,身為全球前3大PC品牌,最先感受到這波商業策略趨勢,來勢洶洶。

「如今大浪打過來了,你是被沖垮的人,還是要當衝浪的人?」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說,企業必須預測浪間動向,做好準備,才能站穩腳步前行。

康寧友達攜手合作於康寧台中廠及台南廠屋頂建置太陽能板,響應綠能發電 1 (台灣康寧提供).JPG 圖/台灣康寧
康寧友達攜手合作於康寧台中廠及台南廠屋頂建置太陽能板,響應綠能發電 1 (台灣康寧提供).JPG 圖/台灣康寧

國際大廠們的決心,從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中可以看出。RE100匯集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要求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2050年間要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並逐年提報公開用電數據,至今已經有340家企業加入,國際大廠如Apple、Google、Meta等巨擘都沒有缺席,台積電、友達、台達電等台廠也都名列其中。

在過去,環保與節能總是淪於喊口號層面,為何如今對科技大廠而言,卻成攸關營運存亡的關鍵?

全球電子廢棄物加起來比長城重、氣候問題衝擊供應鏈

在永續成為商業考量前,最先受到注意的便是環境問題。

所有的電子產品從生產到廢棄的生命循環,每一階段都在產生巨量碳排,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各種災害頻傳,讓這些國際大廠難以置身事外。

陳惠琳舉例,今年3月發生的德州大火就造成某家紡織廠的原料供給大受影響,「極端氣候變成企業不能忽視的風險之一」,在全球化供應鏈的趨勢之下,各地發生的災害都將對營運帶來威脅。

電子廢棄物數量更是隨著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達到史無前例的嚴峻狀態,根據電子廢棄物論壇WEEE 2021年的報告,全球廢棄電子設備總量5,740萬噸,已經超過地球上最重的人造建築——長城。聯合國大學The Global E-waste Monitor 2020報告中也顯示,從2014年起,回收量的成長微乎其微,廢棄物重量卻成長飛快,2030年將達到7,400多萬噸,增長速度是世界人口的3倍。

廢棄物越多,也代表著更多可用資源被浪費,每台手機平均用到超過60種貴金屬,而黃金、白銀、白金等每年價值至少570億美元的零組件,原本可以回到供應鏈成為新的材料,卻直接被廢棄或焚燒。

而這些廢棄金屬若妥善回收利用,循環回到供應鏈使用,背後的商機相當可觀。根據研調機構Acumen Research and Consulting的報告,全球再生金屬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的5,612億美元,成長至2026年的7,50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5%。

Apple-Green-Bonds-innovative-technology-hero_big.j 圖/Apple
Apple-Green-Bonds-innovative-technology-hero_big.j 圖/Apple

專精於回收料研發的Renato Lab創辦人王家祥也指出,戰爭或政治因素,很可能造成稀土和貴金屬這種掌握在少數國家的材料變得難以取得,發展再生金屬才能讓國家在威脅之下有機會自給自足

徵碳稅、推維修指數,國際認證逼著企業加速轉型

攸關利益的規範和競爭,也是讓企業不得不轉型的危機。國際間開始針對產品永續標準進行審視,若不符合標準,可能連生意都做不下去。

在製造環節,國際推行的各項永續認證機制,白紙黑字規範產品中的回收料含量,「你沒有認證,大量採購的時候人家就不會選你。」王家祥舉例,美國和加拿大政府,或是KPMG等國際公司,採購電子產品時都會選擇有含回收料相關認證的廠牌,除了面子問題,也確保其碳排量不會進到自家體系中。

至於出口運送階段,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等強制性機制即將上路,必須依照產品本身碳排購買憑證,2026年起,進口商若沒有按程序申報並購足憑證,將會被處以每噸二氧化碳100歐元的罰款,身為碳排大戶的消費性電子產業,進出口可能面臨龐大的碳費用,企業碳成本恐比目前增加10倍之多。

而進到銷售階段,歐盟正在崛起的「維修權」強調,產品必須設計得更容易拆卸維修,品牌也要準備足夠備品,法國甚至要求得在產品包裝上揭露維修指數,大大影響產品的設計,「產品是否可以維修已經不是消費者買不買的問題,現在你連市場都進不去。」

陳惠琳舉例,過去在歐盟,手機生命周期平均是1.8年,維修權一上路,平均生命周期可能因此延長到2.8~3.8年,能夠帶來巨大的減碳效益。

不過,生命周期的延長也代表者換機速度延長,對銷售也形成龐大壓力,因此企業也必須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循環經濟模式,才能找到多元的獲利來源,平衡其營收下降的風險。

循環經濟怎麼做?從各環節找著力點

該如何因應這波影響?從生命周期來看,每個環節都有企業的著力點。

其中,研發再生材料是必要,也是最耗費心力的一環。需要讓回收材質悟性、耐用度符合標準,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王家祥舉例,有廠商做過回收背蓋,但過一段時間就發黃,只好全部召回,使用新料的風險相當高,讓許多品牌不敢放膽去研發、提高回收料比重。

環保手機品牌Fairphone資深機構經理張有志認為,業界需要創立一個共同的材料平台,測試過的材料成果就登錄上去,讓其他品牌也可以參考Know-how(知識技能),省下試錯的成本。

Apple-Earth-Day-2022-new-recycling-pathways-materi 圖/Apple
Apple-Earth-Day-2022-new-recycling-pathways-materi 圖/Apple

銷售環節中,最能夠著力的模式在於,運用公共採購力量帶動循環經濟的市場需求。陳惠琳直言,今年政府推出的「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計畫,雖大手筆花費近80億的採購預算,但仍舊採傳統高碳排的「買斷平板」模式,若能夠選擇更節能永續,甚至具有租賃服務模試的品牌,讓產品擁有權回到廠商,在合約到期後包含維修、回收、整新的服務,再將產品重新利用,產品壽命更長,讓廠商以服務的收益取代產品製造的收益,在政府的帶頭下也能起到規模經濟的效用。

看見其中的商機,不少企業都開始將回收轉化為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技嘉的關係企業百事益,前身是技嘉的售後維修部門,2018年獨立出來,專們將世界各地大量回收的電子產品,整新後重新上架販售,也針對企業客戶推出1~3年的電腦租賃服務,到期後一樣能整新再出售,因為有些企業需要不斷替換成最高階的螢幕,例如電競產業,但其淘汰的產品對其他行業或不同國家來說,已經完全夠用,因此開創出二手新商機。

Repairable Flat-Pack Toasters 圖/kasey hou
Repairable Flat-Pack Toasters 圖/kasey hou

聯合國花了20年推行的永續議題,終於在企業動起來的時刻開始風起雲湧,「像不像數位轉型?如果現在不轉,公司就會不見。」台灣戴爾總經理廖仁祥說,永續已經成為企業存亡議題,如何掌握市場需求上升的商機,運用創新開闢新路,成為新世代最重要的顯學。

責任編輯:吳秀樺、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