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補習班前暴怒的媽媽,明明是關心孩子,但你的怨氣只會換來孩子無法領受的「愛」

Photo By:photo-ac
Photo By:photo-ac

作者:吳孟昌(未來Family作者)

晚間到美語補習班接女兒下課,門外一如往常,有許多等待的家長。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距離表定的下課時間已經超過十分鐘,這時候,才有小朋友陸陸續續步出大門,由家長接走。

還等不到女兒出來,就看到有位媽媽對著她的兒子破口大罵:「怎麼那麼晚才下課!你知道我等多久了嗎?你以為我閒閒沒事做喔!以後如果這麼晚下課,就不要叫我八點到,搞什麼飛機⋯⋯」

她罵小孩的聲音,整條巷子的人幾乎都聽得見,即便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準備離去,罵聲依舊沒有停止。那孩子或許覺得丟臉,也或許是被媽媽「暴衝」的言行所驚嚇,始終都低著頭不發一語。看著他原本期待下課,卻迎來媽媽一陣痛罵、碎念的無辜神情,旁觀的我都不由得生起不忍之心。

你的抱怨讓人無法領教這份愛

載女兒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著:「那位母親所說的那些話,應該是要對著補習班的人抱怨的,怎麼反而對著她的小孩咆哮呢?況且,美語課程有時需要一對一的對話練習,拖延到下課時間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師這麼盡責教學,為什麼她的怒火卻這麼大呢?

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我會怎麼解讀媽媽的生氣?我乖乖上課,並沒有犯錯,而且,這個課也是妳要我來上的,我都照做了,可是妳卻對我大發雷霆,大人真是莫名其妙!我以後再也不要聽媽媽的話了,真是超倒楣的啊!」

以上這些,當然是我的內心小劇場,那對母子的真實狀況如何,我自然是無從得知。不過,我的確在那個母親身上看到一個現象:明明是關心孩子的,卻親手把事情搞砸了,而且還用力摧毀了它。在她連珠炮的碎念中,似乎在大聲宣告自己是個可憐的「受害者」。試想,當孩子從大人的憤怒中接收到這個訊息時,他會如何看待這份「愛」呢?

這種「受害者」的心態,其實也常常出現在一些婆婆媽媽的對談中。以前,就曾聽到有些長輩在聚會時,抱怨自己的兒子、媳婦不理家務、不懂人情世故,什麼事都還要長輩擔待著。苦水吐著、吐著,最後通常會用哀怨的語氣作結:「要不是我幫忙打理、看顧這個家,早就不知道亂成什麼樣子了,現代的年輕人真是不懂事,我什麼時候才可以享清福啊!」

其實,那些事並沒有人要求或勉強她做,但是,她卻一件、一件撿來做了。如果「歡喜做甘願受」倒也罷了,偏偏做了之後又愛抱怨、碎念,一副被迫害的模樣。久而久之,這種心理就不自覺表現在言語上,變成帶刺的嘲諷或調侃,試問,身為晚輩又會怎樣看待這份「愛」呢?

從以上兩個案例,應該不難發現,在親子關係裡,如果你把自己設定為「受害者」,那麼,自以為付出的「愛」,其實在對方看來卻是「礙」。因為不論是憤怒的謾罵或哀怨的碎念,你都正在進行某種控訴與索討,企圖讓對方產生「虧欠」的罪惡感。當親情以關愛為糖衣,卻包藏著「你欠我」的內餡時,試問,有誰會想領受呢?怕是避之唯恐不及吧!

在親子關係中,愛的流動應當是一種出於天性的自然而然,沒有索討,不帶虧欠。但有時卻由於失控的情緒或扭曲的認知,讓付出的愛變成撕裂關係的那把利剪。回到上述的核心問題,既然「受害者」的角色是自己給的,當然也必須由自己卸除。想愛孩子,就好好去愛;不想愛的時候,就好好收著。千萬不要又愛又恨,因為那傳遞出去的絕非關愛,而是不可承受的怨念。

更多未來Family文章>>

「我真的想關心小孩,但為什麼我總說不到三句話就被句點了?」講師揭:親子溝通的首要之務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當黑皮膚戴上了黃面具——新帝國主義買辦現形記
出征星總理夫人 網軍莫害台灣
譚德塞也是受害者
該是「中華文化」與「中共族群」分道揚鑣的時刻了
當新冠病毒遇到駭客病毒:談Zoom的資安事件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