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50週年-從口慾到保育野生動物保護待公民科學來完整

iNaturalist建置網站和App,匯集公民科學的成果。<br /><br />(圖:iNaturalist Getting Started)
iNaturalist建置網站和App,匯集公民科學的成果。

(圖:iNaturalist Getting Started)

▲iNaturalist建置網站和App,匯集公民科學的成果。

(圖:iNaturalist Getting Started)

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源頭疑似是華南海鮮市場的「野味」,疫情在全球延燒之際,你是不是也開始回憶:「對欸!小的時候台灣好像也盛行吃野味!」

飽口慾,誤保育

「小時候在山產店冰櫃看過被剝皮穿山甲,有夠像一個血淋淋的嬰兒,很恐怖。」「我吃過猴子還有山羌,味道超腥。」

在網友熱烈的討論中,20年前的台灣,山產店菜單上不只有烤飛鼠、三杯田雞、獼猴、焦阿巴(烤鳥肉)、三杯兔肉、海豬肉(海豚肉),甚至還有黑熊、穿山甲、白鼻心等保育類動物。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幾乎無所不吃。

槍口變成鏡頭,台灣正視野生動物保育

其實,1980年代,台灣除了吃野味之外,也像現在的中國一樣———進出口、走私野生動物。在一波波國際保育組織的壓力之下,台灣於1989年制訂《野生動物保育法》,但成效有限。經過數年,國外保育團體揭發台灣仍有店家販售犀牛角,美國於1994年引用《培利修正案》對台灣祭出經濟制裁,政府才開始全力打擊盜獵及走私。20年來,經過嚴格查緝野生動物盜獵、販售、走私,以及推動野生動物保育的宣導教育,才止息了吃野味、非法取用動物皮毛和骨頭的風氣,野生動物們於是從食物,變成被觀察的對象。

原本對準著野生動物的,從槍口變成了相機或望遠鏡鏡頭。生態保育成了一種社會共識,生態旅遊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在戶外,經常可見扛著大砲去賞鳥的鳥迷、學習辨識蛙類叫聲的生態愛好者;更有許多人組成了保育團體,保護青蛙安全過馬路產卵、救治受傷的猛禽,以及在沙灘上守護海龜產卵安全,甚至以環境信託的方式,守護穿山甲的棲地。

困境:從獵殺到路殺

雖然我們已經不用野生動物來滿足口腹之慾,然而,近年來因為土地開發、水污染、土壤污染、氣候變遷等因素,使得許多野生動物喪失可以棲息的生活環境,或是生活環境被道路等人造設施切割得七零八落,導致牠們繁殖或覓食的時候得要冒險穿越馬路。

過馬路必有風險,許多看不懂號誌的動物,就這麼冤死在馬路上。根據「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的資料,從2011年開始,路死動物的數量呈現快速成長的趨勢。2019年,保育類的石虎遭「路殺」的新聞屢屢登上新聞版面,引發社會的關切。

你沒能完成的科學家夢想,現在還來得及!

眼見越來越多野生動物瀕臨絕種,民眾開始利用智慧型手機和網路,參與「公民科學」行動,幫助科學家完成環境資料的蒐集。目前,全台灣已經有超過一百個公民科學社團,從蒐集路死動物屍體、珊瑚礁體檢、白海豚目擊回報、全台海域鯨豚目擊回報,以及季節性的新年數鳥嘉年華等等。台灣海域的海龜、出沒於西部的白海豚與東部的鯨豚,都已經開始有了編號,甚至是綽號了。

1.認識身邊的動植物

到「iNaturalist」網站或是下載App,拍照上傳,分享你所看見的動植物,不能能機會知道他們的名字,還能累積科學資料庫。

2.回報你看見的動物

若在路旁看到動物死屍,請回報路殺社網站。潛水看到海龜,可以回報海龜點點名網站;搭船看到鯨豚,請回報尋鯨任務App。

3.智慧導航動物出沒請減速

開車不但要保護自己的安全,也要保護動物的安全。建議下載使用內建百大路殺熱點路段資料的「Omnie CUE交通情報達人」app,行經保育類動物出沒區,語音將會主動提醒用路人降低車速,留意車子附近的動態。

4.追蹤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是一個專注報導國內外環境新聞的獨立媒體,想知道公民科學家相關資訊,請追蹤環境資訊中心粉絲專頁,掌握第一手環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