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馬習會 藍綠紅各吹各的調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本報資料照片)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國台辦11日的記者會,多家台媒追問關於「馬習會」五周年的議題和如何詮釋,不過有些內容對陸方而言過於敏感,在記者會文字實錄整段刪去,兩岸的藍綠紅三方,對「馬習會」定位,出於各自內部宣傳所需,各吹各的調,猶如「一場馬習會,各自表述」。

2015年的「馬習會」不只場地選在第三方新加坡舉行,會議正式名稱為「兩岸領導人」,要展現對等尊嚴,避免任何「矮化」之嫌。只是時隔5年後,在「時空背景不同」下,兩岸對這場空前且可能絕後的「馬習會」定位,卻是各有說法。

事實上,早在5年前,就曾出現各自表述情況。比如馬習會晤場合,雙方互不碰觸頭銜、國號等敏感議題,以「先生」互稱,但在會後記者會上則「各取所需」,我方記者會上馬英九的桌牌,就大剌剌印上中華民國國旗、和「總統」頭銜。

只是當時兩岸雖各有解讀,但仍處於兩岸氛圍良好的背景下,是雙方互有默契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當前兩岸關係緊張,對「馬習會」表述不同,除少不了「互別苗頭」火藥味,更多是出於兩岸內部各自宣傳所需。

在蔡政府看來,所謂「馬習會」不過是北京精心籌畫,刻意矮化台灣的不對等戲碼;對北京而言,在論述上也出現兩套說法。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日前稱這是「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但國台辦事後文字實錄,卻出現「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和「台灣地區領導人」的對比,這也導致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認為,大陸已將馬習會定位為「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本報昨在國台辦記者會提問,為何活動現場說法與事後公布的劉結一講話全文有不同時,不只發言人刻意迴避,記者會的文字實錄,也整段刪去,隻字未見。

如今一場「馬習會」,各自表述,不只體現民共毫無互信,沒有任何模糊空間,更折射當前兩岸關係的劍拔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