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區最大新藥授權案呼之欲出!晟德走出台灣新藥產業困局的兩大啟發

晟德集團轉投資企業北京加科思,昨天宣布與全球前十大藥廠艾伯維簽訂抗癌新藥技術授權,創下少數美、中、台新藥開發結盟案例,由於兩年前賽諾菲(Sanofi)曾以約5.5億美元授權金取得Revolution Medicines類似產品與技術,因此市場並推估此次授權金可望達6至8億美元(約新台幣180~240億元),很可能寫下大中華區最大新藥授權案。

對比四月下旬合一生技及中天上海與丹麥利奧製藥(LEO Pharma)簽署的授權案,當時金額達 5.3 億美元,超越2011年智擎2.2 億美元的授權案,成為台灣最大筆授權案,但是在短短一個多月後,晟德又宣布轉投資再創佳績,也讓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再度揚威國際。

不過,若觀察晟德此次的授權案,至少有兩個重要特色值得注意。首先,這是台灣第一個跨出台灣、並與中國大陸優質人才結合成功的案例。

晟德轉投資的加科思創辦人王印祥,原本是河南鄉下苦學出身的窮小子,但努力自學進入北大研究所,又赴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做博士後研究。2003年王印祥回中國與同學創立貝達藥業,2011年就開發出大陸第一個抗癌新藥,讓貝達成為大陸新藥開發的頂尖團隊。

新藥開發本來就有很高的失敗率,如何以有限的資金,在眾多團隊中篩選出最優質的人才與題目,絕對是最大的挑戰。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優秀人才不少,但數量終究有限,晟德可以跨出台灣人才庫的侷限,並找到大陸最優秀團隊合作,這是台灣生技新藥產業要走出困局的第一步。

晟德投資加科思還有一段小故事,早年晟德董事長林榮錦就與王印祥熟識,2007年王印祥曾以投資500萬人民幣、持股10%股權的條件,邀請林榮錦加入貝達股東行列,但那時剛好東洋轉投資的智擎資金燒的很兇,也要辦理增資,因此就無法投資,雙方決定各自努力,努力經營自己的公司。

結果,貝達2011年開發出大陸第一個抗癌新藥,公司估值一飛沖天,雖然智擎的案子後來也成功了,但還是讓林榮錦少賺了人民幣好幾個億。因此,2015年王印祥創業再度找上林榮錦時,雖然當時林榮錦正陷入和東洋的官司,但仍決定要抓住這個大好機會,與王印祥合資創立北京加科思,晟德以四千萬人民幣入股持有25%股權,成為加科思第二大股東。

果然,優秀人才終究不會被市場埋沒,才短短3年,加科思就席捲新藥和創投界,2017年禮來以1.2億人民幣入股,占有12%股權,而後再經過一輪增資,晟德持股雖降為15%,再加計此次授權案,晟德總計可獲利達20倍。

此外,除了利用大陸優秀人才外,如何利用中國廣大醫藥市場及資本市場的槓桿,也是晟德此次授權案值得關注的焦點。

其實,台灣資本市場主軸一直都是電子股,這是台灣產業的強項,原本是無可厚非,但電子股與生技新藥股的產業特性不同,觀察的指標與評價方式也有很大差別,習慣買電子股的投資人,早已熟悉如何判斷投資價值,因為電子股一般都有獲利,只要把獲利成長及本益比算一算,就大概知道合理股價在哪裡,但新藥股不斷燒錢,連營收都沒有,如何評價公司價值往往是很大的學問,這也自然形成了生技新藥股評價很兩極化的現象。

也因為台灣資本市場還未學習好如何評價生技新藥股,而且過去幾年生技股表現不佳,許多券商連生技產業研究員都沒有,至於主管機關對於生技產業也是愈管愈緊,因此,台灣生技新藥產業與其抱怨台灣資本市場太淺碟,不如走向國際資本市場發展與籌資,這也成為未來十年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另一個最需要觀察的趨勢。

因此,這次晟德投資北京加科思授權成功的例子,就是新藥公司走出台灣資本市場一個具體的指標。事實上,晟德原本就是國內首家走向國際資本市場的新藥集團,除了2014年轉投資的澳優乳業已在香港成功掛牌外,去年十一月,晟德轉投資的東曜藥業就成功在香港掛牌,東曜的創業團隊及總經理黃純瑩都是來自台灣。

不過,此次晟德的北京加科思又更進一步,是以中國人才開發中國市場,股票也計畫在大陸最夯的「科創板」掛牌。目前加科思已計畫在今年第四季向上海證交所送件,預計將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根據法人推估,以科創板近來上市生技企業市值不斷飆高的情況下,加科思市值很可能超過10億美元,晟德投資獲利也會相當可觀。

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二十餘年,一直是災難與雜音不斷,但也因為在這種跌跌撞撞的過程中,產業界已經走出一條新路,隨著合一與中天集團順利走向中國市場,如今晟德集團更在香港及中國資本市場打下灘頭堡,未來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的空間將會更寬廣,很值得投資人寄予更多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