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中美精準脫鉤能比中美貿易戰還可怕嗎?

貿易戰退場,科技戰成為中美之間下一波競爭的主戰場。美國針對中國科技業的「精準脫鉤」,令中國大陸擔心衝擊比貿易戰更大。台灣產業界則是聰明而謹慎地游走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上。

中國的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商湯科技,本來定在2021年12月17日在港交所上市。沒想到,美國財政部突如其來一紙發文,禁止「美國相關」投資者參與商湯科技的募資,結果導致商湯不得不推遲上市計畫,緊急危機處理,改成12月20日重啟IPO

這一事件,顯示了美國政府重擊中國高科技公司的手段,再添一技新招數。

但所謂的「舊招數」,美國其實也沒棄用。

就在商湯事件前一日,美國財政部、商務部一同出手,將大疆創新等八間中國大陸企業,列入「軍事終端用戶」限制投資名單。《金融時報》披露,其他七家陸企分別是:曠視科技、中科曙光、雲從科技、美亞柏科、依圖科技、立昂技術和東方網力。

中國無人機大疆等企業,遭美國列入「軍事終端用戶」限制投資名單。Unsplash by Jason Blackeye
中國無人機大疆等企業,遭美國列入「軍事終端用戶」限制投資名單。Unsplash by Jason Blackeye

中國無人機大疆等企業,遭美國列入「軍事終端用戶」限制投資名單。Unsplash by Jason Blackeye

學者:中美科技脫鉤給中國的衝擊比貿易戰更深

根據統計,歷年被美國商務部列入「涉軍」黑名單的中國企業,已有60家。中國科技業人士不禁自我嘲諷,恭喜這些企業進入了「美國嚴選」,相當於技術實力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背書。

美國嚴打中國科技公司,從2018年底打到現在,愈來愈呈現與中國「科技脫鉤」的態勢。中美科技戰,儼然已成新一波大國博弈的主戰場。

清華大學中國大陸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董潔林,長期關注中美科技交流,早些日子曾撰文,表達了對中美緊張關係可能導致兩國「科技脫鉤」的擔憂。

「相比於貿易摩擦,中美科技脫鉤帶給中國大陸的衝擊更深遠、更嚴峻,」董潔林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

中美科技精準脫鉤,減碳問題反而深化掛鉤

無論中外,專家及智庫皆判斷,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的中美關係,未來將持續走向競爭。只不過,這種競爭將會是特定領域的競爭,比如商湯事件是科技領域的「精準脫鉤」。

同時,很奇特的一點觀察是,中美在某些領域不但不會競爭,反倒是會「深化掛鉤」

像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在11月出爐了一份重要報告,指出中美之間不可能全面競爭,也不可能像上一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前的「以合作為主」,美國對華政策必須走的是第三條道路,叫做「結合精準合作的持續競爭」。

這個路線的意思是,明確中美關係的基準線是「競爭」,但是,必須把競爭限制在某些領域,不能發展成全面競爭、無限競爭。

同時這份報告也認為,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國家,還必須在全球議題上進行合作,比如應對氣候變遷、抗擊新冠疫情、穩定國際金融等等。

報告甚至提出,中美要加強危機管理的能力,避免擦槍走火。假使一旦出現了對抗升級的可能性,中美雙方應該儘速想辦法展開「對等讓步」,努力讓關係一點點緩和下來。

台海問題排名中美激烈衝突第一名

無獨有偶,在北京舉辦的《環球時報》年會上,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原所長、海軍少將楊毅也指出,中美關係的衝突點就是大國崛起的矛盾,而緩和點就是為了避免兩敗俱傷,不得不合作。

楊毅進一步表示,是美國堅持把中美關係定義為激烈競爭,這就是兩國在戰略或者宏觀層面上的衝突。

「然而,中美關係的緩和點在於,中美體量都太大了,都承受不了全面衝突的代價。因此兩國劇烈競爭到一定程度,要撞車了,必須要管控分歧,管控危機,就會不得不妥協,」楊毅說。

楊毅並按照衝突的可能性和危險程度,做出以下中美競爭的排序:首先是台灣海峽,第二是南海問題,第三是東海問題。

「台灣問題日益激化,中美兩國都在為此進行準備,既有方案的準備,也有力量的準備,這是最危險的衝突點,」楊毅說。

不過,中美也不會一路競爭到底,兩國在涉及共同利益的層面依舊會有合作,比如氣候變化、北韓核危機、伊朗核危機等。「不是美國願意跟中國合作,它是不得不跟中國合作,」楊毅說。

精準封殺中國5G、AI、無人機公司

中美互動既有掛鉤也有脫鉤,表現在經貿領域,則與台灣出口息息相關。

儘管美國不少人主張「中美脫鉤」,但是「脫不了」,也「脫不起」,因此學者主張,中美經貿往來將來也會是一個中美關係的緩和點。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10月4日在中國貿易政策演說中,便提到中美貿易要「再掛鉤」(recoupling)和「持久共存」兩個新概念,主因便是中美貿易戰之後,中美經濟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脫鉤,反而鉤得愈深。


從數據上看,2021年前8個月,美國從中國大陸的進口金額增長13.4%,而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金額更是增長了35%,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經接近於川普大打中美貿易稅之前的水準。

再來看投資資料。美國投資人持有的中國大陸證券和債券,在2020年底時達到了1.2兆美元,比2017年增長了57%,貿易戰打了三年,美國反而增加了對中國的投資。

這些數據給美國上了一課,單邊的懲罰行動,比如增加關稅、單邊制裁之類,脫鉤效果不明顯,還為美國帶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副作用。

於是,另一份美國官方背景的智庫報告中給白宮的建議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脫鉤「要講究技術」,脫鉤的範圍要盡可能小,只要在真正的關鍵技術領域和中國大陸脫鉤,而其他領域仍然可以正常往來。

這也是為何,中國在5G如華為、AI(人工智慧)如曠視科技、無人機如大疆創新等具有技術優勢的公司,紛紛受到美國官方「重點針對」、必須「精準脫鉤」的原因。

低附加價值產業,美國繼續和中國掛鉤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分析,在「精準脫鉤」領域,美國認為影響到美國國家安全、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產業,未來會繼續對中國進行精準封殺。

鄭永年認為,讓中國的產業鏈不能實現升級的產業要脫鉤,相反的,那些美國已經不再生產的、不會從大陸回流到美國、也不可能搬出大陸,以及低技術、低附加價值的產業,美國將維持與大陸掛鉤,會繼續要大陸生產。

一個範例是汽車晶片,當前在中國,大部分汽車製造商都是外國製造商,包括美國的製造商,鄭永年推測,拜登政府不會針對汽車晶片進行封殺。

身處在大國博弈的戰局中,台海議題,應該是中美競爭的內涵之一,但台灣產業界在商言商,似乎壓寶單獨哪一邊都是錯,目前看來是兩邊都壓寶。

「台灣的價值在哪裡?」資策會資深產業顧問兼資深研究總監陳子昂分析,美國要在特定的科技領域與中國精準脫鉤,美方一定是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優先,所以台美不管是去年(2020年)11月舉辦的第一屆台美經濟繁榮伙伴對話,抑或今年的第二屆,兩屆都是聚焦在半導體。

陳子昂特別強調,半導體其實是美方「主動」提出來的,因為台美的半導體產業是優勢互補,對台美最有利。

另一個也是美國主動點名的是5G,因此台灣排名全球市占率第一的伺服器產業,與美國通訊設備全球市占僅1%的企業、思科,兩者「被湊在一起」,合力展開在5G Open RAN開放式架構的技術合作,搶攻全球5G市場。

與此同時,兩岸產業界的合作其實也沒中斷,只是變得極其低調。

兩岸企業家峰會於12月7日登場,華聚基金會的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亦持續召開大會進行討論,動作異常低調,不像以前大肆宣傳。據知情人士透露,兩場論壇議程同樣務實地涵蓋了半導體、人工智慧、雲端、面板等多個領域。

「台灣兩邊都一樣合作了,」陳子昂笑說,企業界的商業思惟,一定是看誰的訂單多跟毛利高,愈高明者愈懂得如何把「沒那麼好做的生意」變成「好生意」,「而且尤其不可能把訂單往外推。」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Yahoo、領英退出中國,將有骨牌效應?
馬英九:中美競爭,台海處於不確定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