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堂搬到社區 以專長服務鄰里

隨著校園社會責任成為顯學,不少大專院校甚至高中職,悄悄將課程從教室拉到社區,透過專長與技能、蹲點陪伴,解決民眾問題,也讓學生從中獲得學習期間的反饋。

為了避免象牙塔內的學習,同時呼應全球要大學擔起社會責任的期待,屏東大學集結校內7個學系、18位老師,共同開辦多達35門課的「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讓學生可以實際走入田間、部落,學習與社區結合,今年共有超過300名學生選修,是校內最熱門的學程之一。

屏大社發系主任邱毓斌不諱言,過去部分大學老師站上台後成為「上師」,台下學生則變「喪屍」,課程從室內到戶外,把學生「搖」到社區「滾」動,讓他們對部落、土地有更多想像。

35門課的學程幾乎全校總動員,從農業、偏鄉關懷,也加入文創、心輔、科普傳播與教育等科系,從社區派系的了解與應對,教到與長輩溝通的深入訪談法,就是希望參與同學能有基本經營社會企業概念,不會像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對未來步入社會也有一定助益。

以電機與汽修專長聞名的內埔農工,在教育部青年署屏東志工中心執行長趙文俊媒合下,也首次嘗試將課堂搬到社區,透過村辦公室的公播,邀請民眾把家裡待修的電器與機車帶來廟埕。

內農汽車科教師康郁帆直言,這個想法過去一直想做,但就缺少資源媒合,於是先從鄰近社區開始,獲得不錯回響;起初社區居民誤以為要收費,一開始顯得意興闌珊,學生也不善於溝通,直到消息傳開,婆媽們紛紛拿來電鍋、電扇,排隊讓學生修繕。

趙文俊更透露,由於學生技術到位且分文不取,有民眾乾脆把其中幾位「帶出場」、送到家裡,把壞掉的電燈、開關,全都地毯式檢修一趟,成了校外公益實習意外插曲。